离退休生活2014年第4期(总第95期)

发布人:陈维亚发稿时间:2014-12-04浏览次数:2455

 

夯实基础  凝心聚力  开拓创新  推动发展

——我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主题座谈会

71,我校在松江校区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座谈会,就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夯实基础、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推动发展,进行座谈交流。党委书记朱民,校长徐明稚,院士周翔、郁铭芳、周勤之,以及其他校、处领导、离退休老领导,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教师和学生党员代表,离退休老同志代表等近200人与会。会议由党委副书记殷耀主持。

朱民代表党委向全校共产党员致以节日问候,充分肯定了学校各级党组织围绕中心抓党建取得的成绩,对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表示衷心感谢,并从转变工作作风、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等三方面对过去一年党的建设工作进行了总结。

朱民强调,党的建设是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是学校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各级党组织要立足学校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瞄准学校发展目标,使党的建设与学校内涵发展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保障作用。

朱民就进一步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工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坚持改革创新,将突破瓶颈贯穿党建工作始终。努力推进学科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好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和学院班子建设等重点工作。特别要求党员干部既要有冒的勇气、闯的劲头,也要有韧劲和定力,还要包容改革失败,勇于承担责任。二是着力改进作风,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特别强调了要确保整改质量,保证整改到位,不是做过了,而是要做好了,要实实在在地把问题解决好,防止一边整改,一边依旧产生同样的问题,切实让师生员工看到变化、见到成效。三是抓基层打基础,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组织保障。结合今年开展的“扎实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夯实基础、凝心聚力、推动发展”主题活动,要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增强党员队伍活力,党员领导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为学校改革发展凝聚起正能量。四是加强文化建设,为学校内涵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要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广大党员更要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充分发挥优良党风的引领作用,努力形成 “创新、实干、大气、包容”的文化氛围。朱民希望,全体党员、干部要牢记使命、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改革创新,为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座谈会上,5位来自不同岗位的教师党员代表和1位学生党员代表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交流发言,计算机学院党总支书记孙莉介绍了党总支立足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发挥了党总支在凝聚人心、营造和谐文化、促进学院内涵发展中的作用;理学院数学系第二党支部书记寇春海汇报了支部工作围绕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发挥支部的沟通、桥梁、凝聚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推动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教务处处长吴良介绍了以“为师生提供更优质服务”作为工作的追求,以学习为先、服务为上,强管理重育人,加强协同创新,主动适应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扎实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建设的各项工作;纺织学院院长陈南梁结合个人经历,用生动的事例,讲述了对中国梦的理解,以及不断追求和实现自身梦想和纺织强国梦的过程;关工委讲师团成员贺善侃讲述了作为一名有着43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把退休后参加讲师团工作视作30多年教书育人工作的延续和拓展,努力当好一辈子先进文化播扬者、永葆党员青春的动人故事;管理学院13级硕士党员王娅冬汇报了自身在党组织的培养和个人努力下,在学习、生活、服务他人以及创业实践中,将自己的光和热传递给更多的东华青年,将个人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的成长经历。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期间,学校党委还举行了入党706050周年离退休老同志的纪念活动,各二级单位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开展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

(转载自东华新闻网)

学校庆祝第30个教师节 师生共话为人为师为学

99,在第3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学校在松江校区举行教师节庆祝主题活动,隆重表彰过去一年来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校党委书记朱民、校长徐明稚为获奖者送上节日祝福。全体校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及老同志、师生代表500余人一同来到现场共同欢度节日。

朱民代表学校党政向全体教师致以节日问候,向受表彰的教师表示衷心祝贺,向长期以来为学校作出贡献的老教师、老领导、老同志表示敬意。朱民指出,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践行,不仅表现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力量,更体现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点滴。他希望广大教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

育人全过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朱民指出,教师是一所大学最大的实力,是一所大学的底气和希望。我们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引育并举”,切实做好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学术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工作,不断提高师源质量。朱民强调,当前学校各项事业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

时期。学校改革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要主动作为、自觉而为、深化改革、抓好落实,希望广大教职员工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将学校发展和个人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共同建设美好的东华家园,为实现“东华梦”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教师节庆祝活动,第十四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2014年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奖者及在教学科研领域获得重要奖项的老师纷纷登上舞台,与师生分享收获的喜悦。

活动中,“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现场发表了真挚动人的得奖感言。纺织学院邱夷平教授已经是第四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了,在他看来,“金杯银杯都不如学生的口碑”。管理学院都星汉教授风趣地说:“虽然我不是‘来自星星的你’,但我会用行动让自己成为学生心中名副其实的‘教授’”。信息学院辅导员柴煜则用“以学识激励人,以道德教化人,以爱心感染人”作为幸福老师的三个标准。老师们的话语朴实真切,博得台下师生阵阵掌声。学生们手捧鲜花走上舞台,送上对老师衷心的感谢。

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奖者在舞台上也备受瞩目。邱高副校长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教学竞赛评委代表、校教学巡视组副组长顾莉琴对竞赛活动作精彩点评。据了解,获奖教师中年龄最小的仅28岁,他们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讲台上书写着无悔青春。

在教学科研领域获得重大成果的获奖团队代表也纷纷登台,朱民、徐明稚与学校的“教育功臣”代表一一握手问候,送上节日祝福。

理学院退休教师陈孩未、信息学院院长丁永生与管理学院辅导员江娥作交流发言,陈孩未畅谈教书育人体会时表示,教书育人其乐无穷,“东华的学生很可爱,为东华的学生付出,其乐无穷。”丁永生谈及如何将创新思维传递给学生时感慨道:“无论是教学或科研创新,坚持‘理清思路、精心规划、稳步实施’的三部曲,一定能达到期望的效果。”江娥言及做学生工作的心得时,动情地说:“我喜欢和学生青春相伴的感觉,他们给了我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我愿意用爱为他们护航,用心陪伴他们成长”。

前几日,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传来喜讯,我校材料学院获评201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师节主题活动现场,材料学院院长朱美芳、党总支书记戴蓉及师生代表沈新元、王宏志、吴超等登上舞台接受了集体采访,与师生分享学院发展的收获和体会。大家感悟到:文化和精神是学院快速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最后,师生起立共同齐唱《东华大学校歌》。

(转载自东华新闻网)

中国梦—人人出彩

 

退休党总支举行迎“七一”座谈会

625退休党总支在延安路校区第一会议室举行“中国梦,人人出彩”迎“七一”座谈会。各退休党支部代表60余人与会,校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杜明、退管会第一副主任王以刚、退管办主任宋敏出席会议。座谈会由退休党总支书记曹春城主持。

会上,朱辉、唐丽娟、王树勲、潘寿民、刘长林、陈吉祥、边建华等七位同志作了交流发言。他们结合自己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的经历,特别是退休后牢记党的宗旨,不忘党员身份,在各方面积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余热,为实现“中国梦”,画上了自身精彩的一笔。

朱辉同志在教学巡视组工作中坚持三心:爱心、虚心和公心,为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出色的贡献;唐丽娟同志把家当“诊所”,邀请自己邻居名医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取得很好效果;王树勲同志入党过程曲折20多年,信念始终不变。退休后被聘到乡镇企业工作,努力钻研新技术,让企业起死回生;潘寿民同志退休后做过三大员:教学巡视员、特邀党建组织员、老教授咨询员,“员员”出彩,得到学校和学生们的认可;刘长林同志退休后做过八大员:销售员、运动员、通讯员……,每做一员,都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不吃老本,一切从零开始,做得有声有色;陈吉祥同志身怀爱心,杜绝私心,退休20多年始终热心为社区服务,关怀块组成员;边建华同志是退休老同志中的“年轻”一员,在担任块组长的琐碎工作中体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内涵──帮助别人,才能真正快乐自己。

七位老同志发言中的点点滴滴,粗看件件小事,细品无不反映出退休老党员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一道灿烂的彩虹。正如退管会第一副主任王以刚讲话中所说那样:这些老同志是积极养老,始终发挥正能量的代表,晚年生活很有价值,值得大家尊重和钦佩。老同志们虽然大多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已力不从心,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一定可以发挥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的。

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杜明在讲话中表示,座谈会开得很好,自己深受教育,非常感动。新时期党对大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愿有更多的老同志以积极心态养老,同时发挥表率作用,无私奉献,为学校工作建言献策,为实现“东华梦”而共同努力奋斗。

(退休党总支)

我这六十年

一九四九年,我十五岁,初中三年级,那年的五月,学校、里弄都在传着:共产党要来了。525,我去上学,一进学校,只见礼堂里坐满了人,在唱着我从来也没有听到过的歌:“我们的队伍来了,浩浩荡荡跃马长江……”、“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走进教室,大家都在做大红花、红五角星,我上前叫了声老师,老师说“上海解放了,今天不上课,一起来做大红花,过两天去参加庆祝大会。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七日一早,我们举着“上海三育中学”的校旗,胸前别着红五角星、手里拿了大红花,一路上唱着歌,到达交大礼堂——新文治堂,看见礼堂前方挂着大红横幅——“上海各界人民庆祝上海解放大会”,我们在指定地区席地坐了下来,会场里已是人声鼎沸。不久,一位“兵”一样的人走到麦克风前摆着手说:请大家安静,大会就要开始了,请上海市市长陈毅同志讲话。话音还未落,那位市长已从后面的座位上站起来,走到麦克风前,向大家敬了个礼,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说:“同志们!我们上海解放了!”台下顿时一片欢呼声,此起彼落。我死盯着看:陈毅市长一身洗白了的灰布军装,左胸挂着白底黑字胸徽,扎着绑腿,一双黑布鞋,和我第一眼看到的睡在路边的“兵”一模一样,这是第一次从上海最大的“官”的嘴里发出来的,称我们为同志的声音。

不久,学校重新开学。后来,我渐渐发现我家饭桌上的荤菜没有了,父亲每晚必喝的“土烧”也没有了。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发现母亲从当铺里出来,原来父亲失业了。

暑假的一天,母亲对我说:你父亲没有了工作,你下学期不上学了,去学做生意吧!是你表哥的厂里。我不敢说不愿意,含着眼泪说:“好!”这个暑假没有和同学一起去我最喜欢的游泳,我经常一个人独自翻着学过的课本,暗暗流泪,我喜欢读书!

一九四九年九月一日,大表哥来了,与母亲寒暄了几句,帮我拎起铺盖袋,我也接过母亲递给我的装着小物件的网线袋,跟着大表哥走,走到房门口,我回头看见妈妈仍坐在那里,脸上挂满了泪水,向我挥着手说,走吧,走吧!这是母亲舍不得还未成年的儿子离开家呀!

到了工厂,放好行李,大表哥领我进办公室,逐个给我介绍里面的先生,我逐个向他们鞠躬,叫着某先生好!最后一位工人师傅把我领进了车间。车间里竖立着一部转动着二个大轮子的机器,我向师傅鞠了一躬,师傅连连摆着手说:“不敢当,不敢当,现在解放了,不拜师傅了,我们都是工人阶级,都是同志。”就这样,我又一次听到了同志的称呼。我由学生变成了工人,我永远记着这个日子:一九四九年九月一日。不久,我领到了生命的第一份工资,四十五个“折实单位”。

一九五0年上海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一九五二年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我积极地投入运动。五反运动结束,我被批准加入青年团。

这一年的十一月初,工会主席拿来一张入学表格,要我填写,说:“这是区里指定给你的。”我兴奋得手也抖了,当场填好。过几天,工会主席叫我到写字间去,满屋子的人都抬头笑着看着我,工会主席把一张“上海工业学校入学通知书”交给我,说:恭喜你!你好福气!你要上大学了。我又是逐个给他们鞠躬,不断地说着谢谢!谢谢!回到车间,我哭着向师傅鞠躬说:谢谢三年来师傅对我的帮助。后来方知道上海工业学校等高校是为了国家建设需要,专门从企业青工和农村基层选拔一批调干生进校培养。

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五日,我最后一次去工厂,那天,母亲送我到弄堂口,满脸笑容,再也不是泪流满面了。我到车间告别了相处了三年的弟兄和那台竖着的大机器,然后胸口挂着大红花,坐在挂着“工人阶级上大学”横幅的黄鱼车上,由工会主席亲自踏着驶向学校。快到学校,远远就看到学校门口教师组成的欢迎队伍,校门上拉着大红横幅:“欢迎工人同学来校学习”。进得校门,一条水泥马路直通里面的一幢大楼,大楼上也挂着大红横幅,马路两边,一幢幢小洋房散落在大片草地之中,工会主席推推我说:“文泉,你进天堂了!”我早已是高兴得满脸泪花了。

由于我上过夜校高中,学习负担不重,更多时间参加了课余活动,我常记着母亲的嘱咐:做事要抢在前头。不久,学校成立学生会,我被推为学生会文娱部长。

一九五三年三月六日,广播里说,我们伟大的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斯大林同志于三月五日逝世。班主任带着黑纱走进教室,用低沉的声音说:同志们:斯大林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损失,我们要忍住悲痛,发奋学习,工作,一个革命战士倒下了,我们千千万万个革命战士要站起来……。这是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角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话。在这个场合,我听到了这句话,顿时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这天夜自修,我一心想着政治老师的这句话,我怎么办?我怎么站起来?我找了一张信纸,写了入党请申书,我在申请书上写着:我是团员,我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我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听党的话,跟党走,为无产阶级革命奋斗到底,签了名,还在名字上用兰墨水打上了手印。第二天我把入党申请书送到了党支部书记手里,他连说很好,要我补充了家庭情况、社会关系等内容。第三天,党支部召开大会对我进行了考查。

第二年一天,支部书记把我叫到办公室,我一进去,他站起来伸出手,紧紧握我的手后说:“徐文泉,我代表组织欢迎你参加我们的组织,你的入党申请党委批准了!”我呆住了,一股热泪顿时流了下来,这是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它深深地刻在我的生命中。几天后,我参加了入党宣誓仪式。就这样,我从一个十五岁的学生走进了工人阶级的队伍,又走进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队伍,我的生命将经历新征程,当年我二十岁。

一九五六年夜,毕业分配,我与另四位同学再次免试分配至武汉华中工学院继续学习,那是一所苏联援助我国一百五十六个项目中的一个。校区很大,没有围墙,学校业务部门的副职,全部由苏联专家担任。一九五九年九月,湖北省的高校停课参加大跃进。一部分同学大炼钢铁,一部分同学参加教改,我被分在编写教材的组里,我们刚刚学完材料力学,却要我们去编写教材,我们只能积极想法从图书馆里搬来了许多材料力学的俄文书,一边翻译,一边抄着,接着原来的章节拼凑着。

不久,学校成立“工程物理”系,我被调入该系并以教师的身份到北京钢铁学院进修,安排我学习四大力学、理论物理。这段时间,我有幸听了我国顶尖的科学家、“统计物理”奠基人王竹溪老师讲的“统计物理”、冶金学家柯俊先生的“金属的物理性能”等课程,还与力学家钱伟长先生一起在北京大红门钢厂的转炉车间下放劳动,他鼓励我:“学习要多思考,多动手。”

一九六一年,我回到华中工学院在工程物理系当助教。一天系秘书通知我去人事处。走进人事处长的办公室,看见有两位军人在座,处长介绍说,这二位是解放军总部干部部的处长,要找你谈一下。我听完他们的讲话,表示:“我一切服从党安排”。从此,我投笔从戎,被征入伍,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解放军的队伍,穿上了军装,被授中尉军御,定级副连。入伍九年,没有经历硝烟弥漫。真抢实弹的战场,但经历了为抑制战争而准备战争的另一个战场,经历了、听闻了许多解放军的伟大军事实践。

一九七二年我退伍,进入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后被任命为教育科长、技校校长。

一九七七年我国恢复高考,我担任了上海纺织工业学校机电科主任。我边工作边教学,并着手编写并出版了高专的教材“现代测试技术”。一九八五年国家在高校恢复技术职称的评审,我被授予副教授职称,后又担任了校领导职务。一九九五年,我到龄退休了,我入党四十年,为社会服务了四十五年。今年我入党六十年了,整整一个甲子。在这六十年中,算上我下放农村养猪,算是务农;算上我退休后被邀到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当副总经理,算是经商,我是工、农、商、学、兵行行经过,甜酸苦辣咸,味味尝遍。

在这六十年中,我享受了党的事业胜利时的快乐;我经历了党在建设中曲折的苦楚;

我也承受了党在困难时期的艰辛。人生的六十年是不短的,历史的六十年是瞬间的,再过六十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定会达到更大胜利,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原长宁路校区  徐文泉)

做好事,善养生,晚年七彩人生

我退休后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并乐于为大家做点好事。

我参加了两个合唱团,其中“开心组合”是由凌鹤飞老师主办,队员大都是学校退休老师,在退管会的支持下逐步发展壮大,目前从2003年只有45人,现在已有50多人参加,唱歌本已在筹备第六本。期间缺少男声,我想方设法聘请一些唱得好的男老师参加。王忠霞任组长,袁浩群、周承元老师指导,加上徐玉英弹钢琴,凌鹤飞、储才元二胡伴奏,大家越唱越有劲,每季还要表演精彩节目,年终来个大聚会。

我楼上有位华东医院骨科专家,遇到社区有同志骨折或患骨科病时,我把家当作候诊室,请黄东辉医生下来诊治。最近有位住在“白宫”楼内的同志患股骨头坏死,睡在床上不能起来走动,当居委周书记告诉我后,我马上与黄医生联系,不久即安排住院手术,目前已出院,在家能行走了,他本人高兴,我更感到欣慰。我非常欣赏郭明仪的一句名言──“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养生保健方面我体会到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自1999年学校办老年大学以来,我参加学习一直没有间断过。四年学推拿、按摩、针灸、刮痧;八年学电子琴、书法。目前大多时间花在按摩与书法上。清晨醒来在床上做腹式呼吸操,治好了多年老慢支病;通过颈椎操练习,治好了长年困扰的颈椎病;糖尿病目前控制良好。小病自己解决(包括家里人),从不需费时费钱上医院医治。

养生保健,关键在于平衡,心里健康比身体健康更为重要,首先心情要乐观舒畅,多为大家做点好事,多交流,取长补短。其次要宽容、理解,遇事看得淡薄一些,不要斤斤计较,不追求名利与过去的恩恩怨怨,这样才能健康长寿。我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悟出晚年精彩人生,愿同大家共享。                (退休第3党支部  唐丽娟)

奉献──有收获,有快乐

我有两个梦:ー个大梦,藏在心里的梦,ー个小梦,争取人人出彩。我仅说三:想点啥、做点啥、有点啥效果。

先说大梦,当然是我们中华民族振兴。自从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ー年来,我对党对国家越来越有信心,因此,我梦想我能有幸再看到我们中国共产党19大、20大胜利召开,这是我藏在心底的大愿望。我ー定要尽我所能,为党为国家多贡献,我要养好身体,等待这将又ー伟大时代的到来。

第二、再谈我的小梦,我被聘为关工委工作,如何在这个岗位上争取小小出彩的点滴体会:我原来承担三大员,教学巡视员、特邀党建组织员、老教授咨询员,三只光环,身不由已,后来承蒙组织支持,让我在聘期满后,辞去前二大员,虽然仅做咨询员,可我化的时间和精力并不比以前少,心情同样特别开朗,给我出彩的空间更大了。

我汇报ー下我在咨询岗位上的两个小小出彩。我在纺织学院关工委组织安排下,除常规咨询方式外,还给同学们专题讲座,从感悟人生开始,直到新生入学教育周的系列讲座,如入党启蒙教育坚定信念、勇于追梦,还有学涯规划等等。不仅如此,我们还在关工委鼓励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开创ー个转战职场,你准备好了吗?的新专题,旨在同学们增强能力、提升素质的紧迫感。也已收到不少效果。总之,只要我努力、我付出,能得到组织上支持,得到辅导员老师们配合,得到同学们认可,我就很高兴,我没有白做。

这里,我再举个例子,就在上个月,纺织学院ー班组织学年总结及学习五四精神的主题班会,邀请我们参加,并作主旨发言,我和于修业老师接受了这项任务。会后,我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周开宇老师写了ー份简报,同时发给辅导员老师,那知道她又转发给学生班长,第二天,同学就给我回复,我想读其中ー段与大家共享,她信上这样讲:非常感谢您们能在513出席我们的班会暨团日活动,我认真地阅读了您写的简报,写得十分详细,特别周到,我真的十分感动,您用实际行动告诉着我们,什么是ー丝不苟,什么是从细节做起。其实,比起称呼您为教授,我更爱叫您爷爷,那天见到您,您慈祥而睿智,毫无保留地给我们讲授成长过程、和我们分享您年轻时候的故事、耐心地为我们解答学习、生活中的疑惑,那ー刻我心里已经把您当作了自已的爷爷。我读到这封信,深受感动!我清楚地意识到,这不仅是对我和于老师的尊称,这更是对我们关工委的最高信任,深感我们身上的担子和责任。就凭这声称呼,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工作。其实,我们这份工作,不完全是奉献,也有收获,真的很快乐。

  (退休第9党支部  潘寿民)

退休生活亦能出彩

船到码头车到站。一个人的法定工作年龄到了,退休后并非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特别对共产党员来讲更没有退休之言。退休只不过人生的一个驿站,相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空间更大了;“舞台”角色变换更快了;服务的内容更多了;但压力变小了。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心情很愉快,很舒畅。

1959年底提前半年在纺织系毕业,先后做过体育教师、专业教师和马列主义教师,当时根据组织上的需要,尽管有些想法,还是服从为主。这种经历使我退休生活反而丰富多彩,总结起来我当过八大员。

一、销售员:19961月退休,在华师大夜校读了三个月的会计学。“正式”成为上海纺织白云研究所(夫妻老婆店)的销售员和会计,老伴任所长。随着生意不断壮大,吸收了亲戚、朋友和下岗的4050岁人员共十来个人。帮助桐乡等地建立三个小厂;帮助桐乡炼漂厂处理十万米日本退货的绵绸,挽救了厂方的经济捐失并获得2万元的奖励。(以上内容曾刊登在我校《离退休生活》中)。

二、运动员:我在“研究所”工作十年以后,2005年转变为以健康锻炼为中心,参加了我校老年乒乓队,每周34次,每次2小时,严寒酷暑从不间断。2013年夏天气温高达40.6度、40.8度我们仍然坚持。“我锻炼、我健康、我快乐”口号不懈怠。后来又参加了老年合唱团,也有助于身心健康。

三、通讯员:参加乒乓队后为了扩大影响,吸收更多人参与锻炼,承诺每年写二篇报导,现在队员已经发展到22名。我参加了“晚晴文社”组,专为《离退休生活》供稿,内容主要是政论性文章,以增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勉励自己增加正能量。并在“晚晴文社”里向其他老师学到很多东西,受益匪浅。

四、宣传员:各位老师走到乒乓房就会看到一群阳光老人生龙活虎、意气风发的运动场面;看到整洁舒适的环境;看到充满正能量的宣传内容。我不仅在学校善于搞些宣传工作,在里弄也积极参加离退休老干部的学习,起着理论辅导员作用。去年有幸和陈越潮、金斐老师组成三人小组参加市老干部局举办的“十八大知识竞赛,并获得一等奖。

五、调节员:凡是有人存在的地方总会存在这样和那样的矛盾,乒乓球队也不例外,仔细分析都是草根阶层中的一些小事,但如果不去调节就会影响整个集体。我依靠几位德高望重老师一起做工作,效果很好。现在乒乓球队是个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集体。我是个爱管“闲事”的人,去年年底我的中学同学在“八五”医院病逝,家属认为是医疗事故,医院却予以否定,家属委托我与医院谈判。我先做同室病友工作,请他们说公道话,我有了第一手资料,心里有底,经过几次谈判,双方各自让步,院方赔偿了12万元,家属也保证不再闹了。

六、管理员:我是乒乓球队的领队,除了技术训练和比赛由队长、教练员负责以外其他一切我都管:思想工作、环境宣传布置、设施缺失、损坏、买球发球、队友伤病家访等。特别伤病问题,退管办宋敏、姚蓝同志非常关心,也是我们最怕出事的问题。因此,我们每个队员都随时相互提醒。大家迈进乒乓房第一眼就会看到“安全第一”的条幅。我们还成立了“基金会”,每个队员出30元作为基金,当队员生病、住院,我们用基金钱,买点水果去慰问,增进队友们的友情,也自觉减轻退管会的负担。

七、联络员:我经常和主管领导沟通情况,反映队员提出的改善训练条件的问题以及学校暂时无力解决的原因,上传下达,加强沟通,相互理解。

八、共产党员:法定工作年龄有始有终,但共产党员没有退休之日,只要活着一天,就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八千多万共产党员的作用和力量伟大无比。如果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不能起到党员应起的作用,就会像前苏联一样走向反面。国民党腐化堕落成风,我们推翻了他;我们如果腐化堕落成灾,人民也会推翻我们,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谁也不能改变的客观规律。最近我看了《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真是触目惊心啊!前车之鉴,我们绝不能步其后尘。

共产党的使命告诉我们:党员的一生永远要从零开始。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今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只是千万不能忘记自己是个共产党员。

(退休第12党支部  刘长林)

两个“心”,四个“乐”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美好理想,使国家强盛起来,使各族人民能安居乐业、和谐相处,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这也是我们所有老年人的追求。这个梦已经在逐步实现。我也已分享到了这份成果。

我生于1929年,今年八十五岁,退休20余年,目前一人独居,身体尚健,生活能自理。老伴在两年前因病去世,子、女有五个,都不在身边,但除了大儿子和孙子有点不孝顺外,其余子女和孙辈均待我很好。我知道世上很少有十全十美的家庭,有几个子女孝顺已经不错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如何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主要靠自己掌握。

我认为人老了,退休了,作为一名党员思想不能退休,在有生之年,力能所及的情况下,做一些有益党,有益于群众的事,是理所当然的。

1990年退休,在领导支持下,办过三产,在暑假期间由体育组负责,利用学校的游泳池,办过多期小朋友的游泳训练班,共教会了约200余名小学生。一般学习十次就能使小朋友掌握了基本游泳技能,别人说我“有一套”,我自感高兴。

以后,我做过支部工作,也做了十年的块组长。我关心块组的老同志,尤其是体质较差的同志,常常上门访问,鼓励他们,有时交流一些保健的心得,要坚持适度的体能锻炼,使自己能过上有质量的生活。我还去敬老院、护理院等处看望,使那里的老同志感到有人关心他们,其实也是送上党的关怀。

我参加小区读书会,还经常帮助做些值班和暑假小朋友的活动辅导工作,每年一次的暑假活动,我都参与,给他们辅导和修改作文等,也经常得到仙霞街道的表扬和奖励。

我爱好运动,年青时喜欢踢足球、打乒乓球、骑自行车,现每天晨练坚持了40余年。每天看新闻、读报是雷打不动的,所以生活很有规律。前几年我患了前列腺恶性肿瘤,PSA值高达20余倍,但我不紧张,立即去医院治疗。现代医学发达,控制了我的病情,我已经活过上海老年人的平均年龄,所以我没有顾虑。医生讲,有病要求医,还有三分靠自己。自己要坚强与病魔作斗争,心态要好,生命就能延续下去。

我的退休生涯,归纳起来要有两个“心”:

一要克服私心,人能做到无私,凡事就能宽容豁达,对自己心理身体大有好处。

二要有爱心,人常常考虑关爱他人,帮助别人,就能快乐自己。

再有四个“乐”,做到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就会感到健康最乐。

愿老同志们都能健康长寿,既能自己分享中国梦的美好愿景,自己也要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作出一分贡献。                      (退休第13党支部  陈吉祥)

退而不休别样红——记我校首届研究生督学组老教授

他们白发苍苍却退而不休,他们甘做“啄木鸟”,以找问题提建议为己任,为学校研究生教育问诊把脉。他们就是研究生督学组的老教授们。学校于2012年成立研究生督学组,来自纺织、服装、化工生物、材料、机械、信息、计算机、人文、管理、环境等10个学院的14位退休老教授受聘为首批成员。而今两年过去了,首届督学组成员任期届满。近日,记者走访了这支队伍,近距离领略这批“退而不休”老教授的风采。

“能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是我们最大的快乐”。随堂听课是督学组的首要工作。督学组成立之初,一些任课教师对督学组老教授听课怀有抵触心理,“让退了休的老教授来听课找问题,就是来找麻烦”。经过一段时间后,老师们发现,督学组听课看似在“挑毛病”,实际上更多的是提出改进教学效果的有效建议。材料学院黄象安教授听课后,与授课老师分享自己几十年从事工科教学的感悟;纺织学院黄秀宝教授则对自己的某次听课亮了“黄牌”,“课程名称是新的,内容却是旧的,这种换汤不换药的作法,如果我是学生也不会满意的。”教授随后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建议更新教学内容。“老教授们主动与我们分享教学经验与体会,帮助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有青年教师这样说到。通过听课,越来越多的研究生任课教师跟督学组的老教授们熟络了起来,一些青年教师在教学问题上更是主动向老教授“拜师学艺”。

督学组中年龄最大的黄秀宝教授是我校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导师,今年已近80岁高龄,但她仍坚持听课,并对发现的问题一一记录;人文学院陈敬铨教授为了解政治课的上课情况,多次晚上从市区赶到松江校区听课;督学组组长、信息学院耿兆丰教授一个学期累计听课50多次,平均每周要听超过3次课。为了听课时不至因为上洗手间影响任课老师上课,一些老教授宁愿憋着少喝水,回到家再痛快喝上一杯解渴。

记者了解到,督学组每年都会把老教授们的听课记录整理成近万字的工作报告。报告中,老教授们不仅推荐优秀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而且反映他们在研究生教学能力、职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并就此提出了不少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老教授们看来,帮助青年教师改善教学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我们也是从课堂上摸爬滚打过来的,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如果我们提的意见建议对老师们上课有所帮助,那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我们的工作做的还不够,距离预期目标还有差距”、“这个描述不客观,建议用比较级代替最高级”、“这段表述文法上要调整下”……这是老教授们在一字一句修订督学组工作总结的情形。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学位论文的评阅工作中。老教授们一方面对论文中小到章节序号错误、流程图格式不规范这样的问题“锱铢必较”,另一方面对好选题、好论文不吝赞美之辞。在他们看来,评阅一篇学位论文就是在欣赏一位研究生及其导师辛勤工作的结晶。

两年来,督学组的老教授们对全校12个专业学院的近500门(次)课程进行随堂听课,评阅学术型研究生论文近150篇,并就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规范课堂教学秩序、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等向相关学院和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大量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如今,老教授开展督学工作已成为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体系的重要一环。

面对如此丰硕的工作成绩,督学组的老教授们却看得很淡,用环境学院俞保安教授的话说,“我们就是为研究生教育工作跑跑腿!”正是这样的“跑跑腿”,让我们在这些老教授退休后,依然有机会聆听他们为人治学的经验故事。如今,研究生任课老师对督学组老教授的“把脉问诊”欣然接受,研究生们已习惯了教室里坐着白发苍苍的老教授。

(转载自东华新闻网)

 

老有所学

 

 

学习“十八大”精神之我见

一、            实现“中国梦”的背景

在当今的世界上,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根据其自身的利益所需提出一些号召或口

号,带领人民进行奋斗,并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例子是常有的。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面临“文革”后百废待兴的局面,是邓小平家提出了“改

革开放”的决策,后又补充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工作方法,教育和启发了一代人。

到了江泽民时代,我们的建设有了些成绩,但矛盾不少,因而提出了“与时俱进”

的口号,以保证与国际潮流同步前进。

如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要实现“中国梦”。“中国梦”是什么?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是中国不再受到列强的欺压。

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有几代人的参与和努力,困难不少,但是我们有信心,为

了实现“中国梦”,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

二、            关于“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有两位美国科学家发表了一个论点,他们认为自然界对上亿年

自然资源的积累已经历了人类的过度、不合理的开采,剩下的再经数百年的使用也将用尽。待自然资源用尽,怎么办?我们又何以向我们的后代交代。

为此,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首先减少对矿产物品的采集,或合理限制使用,同时对其中能用代用品的则尽可能用非金属来代替,如汽车外壳可用塑料来代替,汽车用油,采用混合用油或新型燃料,这已得到各国的重视。人所共知,伊拉克、利比亚的战争就是美国为争掠石油而发动的。如果下一次又要发生石油战争,中国必将倒霉吃亏,因为我们现在的汽车工业发展很快,而燃源基础薄弱,未并驾齐驱,这是决策上的考虑不周。

其次是对物品的重复使用。再次是采用节约能源的设计、技术或产品。

三、            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

我想对“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工作谈一点看法。对重大技术的决策和投入要有预

见性,这是因为任何技术或产品都有生命周期,都是经历了成长期、稳定期、衰退期,最后终止。作为一个企业就是要及时提供备用的技术或产品,否则将是一场灾难。最近报上报道了日本富士公司胶卷的转产经历使人很有启发。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柯达公司和日本富士公司的胶卷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2000年胶卷生产处于顶峰,但当时数字技术发展出现了数码相机,且受人欢迎。日本富士公司鉴于技术发展预见,提前采取了更新产品的措施,从而富士公司得以华丽转产,而美国柯达公司却以彩卷缺乏市场而告破产。这是缺乏预见性的严重教训。

“科学发展观”包含三要素:预见性、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

说到高速公路系统,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我们还是经常从媒体报道中看到严重的堵车情况,而其中的问题是由于汽车超载破坏了道路路面,在破损的道路上车速无法达到原先设计的速度,从而造成交通堵塞。这就涉及到“科学管理”的问题了。

(原校领导  陈瑞琪)

不管目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630上午9时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第112次在纺大小区活动室,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前院长杨洁勉,关于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战略的报告。杨洁勉从四个方面谈当前国际形势:1、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2、加强周边的外交工作;3、建构新型的大国关系;4、推进中国外交发展。74上午在纺大居委会会议室组织交流发言,到会同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先后有严隽道、沈焕明、梁方义、周春麟、王宠武、吴柞常、施介宽、许吕崧、马兆彦等同志谈体会。杨洁勉作的国际形势报告对我们每位老同志启发很大,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有清醒的了解,进一步提高认识。在谈到当前东北亚形势,由于日本首相安培晋三借解禁集体自卫权,企图逐步使日本成为一个能够发动、参与战争的国家,同时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不要拿起别人的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日本无视铁的历史事实,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任何人想要否认,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决不答应。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纵观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是历史规律。中国将坚定不够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且希望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人类生活的星球。”

大家还谈到: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我们通过外交的方式,主动走出国门与欧盟国家,与德国经贸美系从互补到互融,建立创新的伙伴关系,创新合作、关系城镇化、工业化、农业化和信息化。美国对中国高科技术合作中设置了众多明确或隐讳的限制。但欧盟不然,这就是我国获取高新技术的最重要的来源。同时也是中国市场大投资,把中国的“高铁”推向国际市场的良好开端。

在谈到中越等南海争端问题,我国周边环境严峻,南海争端呈现了多边化的趋势,我国主张是通过双边协商谈判的渠道来解决南海问题,但这不是以中国单方面的意志为转移的,法理斗争成为南海新的战场。

我国必须采取软硬结合,所谓软是利用外交渠道,向国际社会宣传正义和维权行为这一点很重要。在西沙海域要划红线,一旦越南船只越线我们不排除军事手段来解决。该硬时还是要硬。争端的多边化、国际化往往会导致问题的复杂化,我国主张,通过双边协商谈判解决分歧,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权归我,这确实是解决南海争端的唯一出路。

最后大家谈到中央对徐才厚违纪问题查处,认为进一步体现党中央从严治党,从严治军的鲜明态度,表明了我们党是坚决反对腐败,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定决心。

(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   张德龙执笔)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纪念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

201477,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日。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战史。帝国主义侵略、掠夺、蹂躝中国,尤以日本军国主义者为甚。193777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二十九军发动进攻,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第二十九军将士奋起抵抗,并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

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同一天,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接着,派叶剑英在西安代表中共中央于714向南京政府表示:“愿在蒋介石指挥下努力抗敌,红军主力准备随时出动抗日”等。在此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呼吁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将日寇驱逐出中国。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和共产党倡议国共合作抗战的情况下,蒋介石于717在卢山发表谈话,号召抗日。但这时他还没有完全放弃对日媾和的幻想。随着被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终于宣告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和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日军进攻卢沟桥,标志着日本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日军在7月底占领北平和天津。接着以三十万兵力,沿平绥、平汉、津浦三条铁路向华北地区扩大进攻。813又把战火烧到上海。他们自恃工业比较发达,军事实力大大超过中国,以为能在短期内轻而易举地迫使中国屈服。日军参谋本部制定的《在华北使用武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预定“扫荡”驻扎北平一带的中国第二十九军的时间为两个月,击败国民党中央军的时间是三个月。当然最终是彻底失败。

77年前,1937813,淞沪会战爆发。淞沪会战中,中方共计70余万兵力投入战斗,时间持续近4个月,最终,伤亡约30万人,真正是一寸山河一寸血。淞沪会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中首场大规模战役。从中国抗战史来观察,淞沪会战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促成了抗日救亡运动空前的高潮。它是中国从局部抗战向全国抗战这一历史性转变的枢纽,是八年全面抗战开始的主要标志。七七抗战是全国全面抗战的开端,而八·一三抗战把全面抗战,真正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局面。从此,中国真正跨进了抗日战争的大时代。

淞沪会战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指引和影响下,以国共合作为中心,全国各爱国党派团体,中央和地方各方抗日军队,各界爱国民众以及海外侨胞,在抗日御侮、共赴困难的基础上发动和进行的。中华民族团结抗战,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也极为罕见。淞沪会战歼击和消耗了相当一部分日军的有生力量和武器装备,是对猖獗一时的日本法西斯势力的迎头痛击,打破了日本妄图3个月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历史悲剧决不允许重演,旧中国任人宰割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令人不可容忍的是,日本安倍晋三政府却妄图否认侵华历史,篡改史实,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不承认设置“尉安所”及强征中国妇女、朝鲜半岛等地妇女充当“慰安妇”的严重罪行。历史证明篡改历史的人是一定要失败的,是没有好下场的。

日本新版的《防卫白皮书》显露出其境外动武的野心。时值日本战败投降日前夕,日本政府忙不迭地发布2014年度《防卫白皮书》,试图通过营造“周边事态复杂”的舆论氛围,为其“整军精武”制造理论依据。事实上,鉴于安倍晋三政府积极推动修改和平宪法解释,解禁“集体自卫权”,日本自卫队即将抛弃“专守防卫”的限定,这支无军队之名,却有军队之实的武装力量,正成为亚太地区安全环境中一颗“不稳定因子”。

我们决不能忘记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浴血奋斗的八年抗战历史;决不能忘记中华民族抗击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力量所付出的惨重牺牲,并最终取得的伟大胜利;决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一定要继续增强综合国力,一定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团结一心,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坚定信念,圆梦中华。

(原校党校  苏慧娥)

历史悲剧不容重演

──纪念全民族抗战77周年暨抗战胜利69周年

今年是日本侵略者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我们全民族抗战77周年暨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我们追忆和纪念这个日子,其目的是为了铭记历史,吸取教训,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去捍卫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和平稳定,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在我的记忆里,日本是一个侵略成性的民族,其侵略史非常渊源。前不久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韩国在首尔大学演讲中说:“400多年前,朝鲜半岛爆发壬辰倭乱”,中韩两国军民同仇敌忾,并肩作战,明朝邓子庞将军和朝鲜李舜臣将军在露梁海战中双双殉职。在上世纪上半叶,日本军国主义又对中韩发动野蛮的侵略战争,吞并朝鲜半岛、侵占中国半壁江山,使中韩两国生灵涂炭、山河破碎。

据《抗日战争史》一书中记载,日本前后共有8次侵略中国。第一次是18745月日本出兵150余人在我台湾省社察登陆后进攻石门村,当地酋长阿禄父子带领村民奋起抵抗,由于武器原始,落于下风,丧命日军抢口下,消息传到,清廷上下震惊,清政府便派船政大臣沈葆祯赴台督察,随后李鸿章又调拨淮军6500多人开赴台湾,日军见机行事,狡诈提出要与清政府和谈,并贿请英国驻华大使威妥玛出面调停,迫使清政府签下《北京条约》,赔款五十万两银元。

第二次侵华是1894年(史称“甲午战争”)从跨海入侵朝鲜开始,发展到海上与我北洋水师决战……最终形成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钳型”进攻京津的态势。腐败的清政府,仓惶中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是赔款、割地,台湾、澎湖列岛被割让,在这场战争中,日军还在旅顺口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约有两万多中国平民残遭杀害,其军国主义野心暴露无遗。

时隔6年,于1900年,日本与西方列强勾结成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这次侵华日军是人数最多的一国,而且对中国军民的镇压残害也最为恶毒,所到之处,尽行“三光政策”。这次侵华的最后结果是以清政府与十一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各个国家都发了一笔横财,被日本掠夺去的白银为2.3亿两。

第四次侵华是1904年,这次战争,名义上是日俄交战,日本联合舰队向黄海海面的俄国舰队发起进攻,直指旅顺口的俄太平洋舰队,日本陆军也挺进鸭绿江,这就把中国东北当作主战场,这是极其恶劣的践踏中国主权的严重事件,无论国际法还是国际公理都是绝对不能允许的,然而可悲的是腐朽的清政府竟堂而皇之地宣布“保持中立”。这次日本实质上是夺占东三省,巩固已占朝鲜领地,以此作为全面侵华的后方和跳板。

第五次是19149月,日军在龙口登陆,横穿山东半岛侵占了山东莱州、平度,潍梁等地,日军所到之处纵兵掠夺,无恶不作。1915118日本又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全面昭示了它独霸中国的野心,袁世凯政府没有胆与之对垒,屈从了日本,被迫签订了系列换文条约与协定,史称《民四条》意味着中国从此要沦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

第六次是1927年到1928年,日本先后两次出兵中国,目的是阻止北伐军统一中国,日军先在青岛登陆,随后沿胶济线侵入济南。19284月与北伐军济南交战,炮轰并占领济南,53制造了济南惨案……

第七次是在1931918进攻东北军,并占领北大营和沈阳城。到1932年,日军已实际占领东北三省。接着,日本又精心炮制了伪满州国,并于1933年把占领的热河省并入伪满州国。1935年,日本又扶植汉奸殷汝耕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策划长城以内二十二个县脱离中央政府,并控制通州等北平外围,从而形成了从东北到华北的日本势力范围,完成了全面侵华的军事准备。

第八次就是众所周知的爆发于193777的全面侵华战争(七·七卢沟桥事变)。在这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赴国难,经过8年浴血奋战,以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的巨大牺牲,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重大转折,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这样评价:“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跨了,你想会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地方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人们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屠杀、焚烧、奸掠、掠夺等一系列惨绝人寰的罪行。南京大屠杀中,30万中国平民死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刺刀之下,是其无数罪行中最突出的最具代表性的一起,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日本的731部队更是拿活人做生化武器的试验,数千余中国人及联军战俘在试验中死亡,这是对无辜生命和基本人权的彻底践踏,血迹斑斑的罪行,馨竹难书的祸害,充分说明日本军国主义的实质是反人道、反人类、反文明,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敌人。是世界和平的潜在隐患,是人类文明的巨大威胁。法国前总统戴高乐评价日本说:“日本,这是一个阴险、狡诈与残忍民族。”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也说:“日本是我见过的最卑鄙无耻一个民族。”

近年的日本,随着经济的持续低迷,政治走向迷乱,域外霸权主义为一己私利而唆使、纵容,利用其右翼势力,频频制造事端,不仅要强占我固有领土钓鱼岛,还肆意歪曲事实和美化自己,否认对外侵略,在军事领域解禁集体自卫权,架空和平宪法,意味着日本要重新成为可以发动战争的危险国家,引发了本国民众聚集示威反对,激起了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以及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声讨反对。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今的世界潮流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日本右翼势力还想为军国主义招魂,真是误判了时代。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中国有一句古话:“好战者必亡。”正义战胜邪恶,进步战胜反动、光明战胜黑暗,这是人类历史的普遍规律,谁违抗它,就会受到惩罚,谁尊重它,才能开创未来。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碑前跪下了,却让德国站起来了,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日本是选择尊重历史认真悔过,还是肆意妄为,自取败亡?历史将会作出公正的审判。

(退休第6党支部  周文甲)

钓鱼岛


()

小小钓鱼岛,

风光无限好。

近看是座山,

远望浪尖草。

风吹波涛涌,

蓝天飞骏鸟。

打鱼人儿撒下网,

丰收歌儿随风飘。

(二)

小小钓鱼岛,

中华老字号。

妈祖保平安,

烈火做航标。

扎根中南海,

浪打不动摇。

敌人胆敢来侵犯,

坚决彻底消灭掉


(原纺织学院  张运良)

凝心聚力  梦圆祖国

——“侨与中国梦”演讲比赛听后感

 6月26,我参加由朱利民、王英、戴叶萍老师带队的东华大学侨联观众队,在闵行区文化活动中心,参加了由上海市侨联主办的“侨与中国梦”西片区侨联演讲比赛的活动。聆听了由静安区侨联、闵行区侨联、金山区侨联、青浦区侨联、松江区侨联、徐汇区侨联、东华大学侨联、工技大侨联、华理工侨联、交大侨联、东航侨联12个参赛单位共20位参赛选手的演讲。

我校团委的青年教师封华是第一位演讲者,她以“传承,让中国梦更有力量”为题,讲述了归国老华侨陈雪英老师的一段奋斗历程,一段为梦想拼博的岁月。其他演讲选手分别讲述了“传承中国梦”、“回报桑梓是我的梦”、“海外游子报国情怀”、“静安,梦开始的地方”、“面向国际化,怀揣中国梦”、“梦系四海情”、“侨眷赤子心”、“钱学森和他的科学报国梦”、“实业报国梦”、“我的青春小鸟飞回了——最美的夕阳梦”、“为圆中国‘绿色梦’”、“学生圆我科学梦”、“一个耄耋归侨老人的中国梦”、“一位律师的梦想与激情”、“指尖上的东航缔造者”等。

选手们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围绕“侨与中国梦”的主题,以一个个生动而真实的事情,讲述了个人梦、家庭梦与国家梦,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联系,抒发了国内外侨胞的爱国之情。每位演讲者只有5分钟的演讲时间,时间虽短,但讲的精彩、生动,使我们每一位听众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

这次西片区角逐的优胜选手将于612619已进行的东片区和北片区的优胜选手一起,参加中秋国庆前夕举办的“侨之夜”晚会演讲比赛。让我们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原材料学院  黄永秋)

宋朝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原因之我见

──读宋史所思之三

宋朝版图虽小,兵力也弱,北方又受到西夏、辽国、金国等的长期侵扰,但经济、文化等却比较发达、繁荣。且看:

北宋开宝六年(973),重修《本草》,定名《开宝重定本草》。

太平兴国八年(983),《太平御览》成书,凡一千卷。是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与《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和《太平广记》一起,被称为北宋四大部书。

景德四年(1007),昌南镇烧瓷充贡品,始闻名全国,遂改昌南为景德镇。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河南汝窑、钧窑、河北定窑,为宫廷烧制瓷器,制作极精。

天圣二年(1024),发行“交子”(货币),为我国历史上由政府发行纸币之始。

庆历八年(1048),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为世界首创。

元丰七年(1084) ,司马光等修《资治通鉴》 成书。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绍圣二年(1095)科学家沈括死。沈有科学专著《梦溪笔谈》问世,大约成书于10861093年间。该书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也享有重要地位。

元符三年(1100),李诫撰建筑学专著《营造法式》。这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对于古建筑研究、唐宋建筑的发展、考察宋及以后的建筑形制、工程装修方法、施工组织管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崇宁元年(1102),“说话”(即说书)已成专门职业。杂剧盛行,由四、五人演出。

宣和四年(1122),徐兢出使高丽,所乘船用指南针辨方向,指南针用于航海始此。

北宋末期画家张择端的巨幅《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北宋首都汴京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的场景,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风俗画长卷。

两宋间由程颢、程颐和朱熹创立了程朱理学。作为儒学的一个新流派,把儒家思想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使其成为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以后各代影响深远。

明朝人推崇的“古文八大家”, 其中除唐韩愈、柳宗元外,其余六人皆为宋人: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足见宋代散文艺术成就之高。

宋词更与唐诗齐名,达登峯造极之境。一个个在我国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词人名字已是家喻户晓,如雷贯耳。如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柳永、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晏几道、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彥、李清照、岳飞、陆游、范成大、辛弃疾、姜夔、刘克庄、吴文英等。《全宋词》和《全宋词补辑》所收集词人达一千四百三十余家,宋词二万零八百余首。由此可见词在宋朝的鼎盛景象。

宋词以风格分,有婉约派和豪放派。前者以晏殊、晏几道、周邦彥、李清照为代表;后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婉约词如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周邦彥的“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徘徊,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橫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李淸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笔调缠绵悱恻、凄惋动人。

豪放词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谈笑间,樯櫓灰飞烟灭。”和“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和“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风格豪放悲壮、情辞慷慨激昂。

按题材分,有边塞词、爱国词、哀怨词、别离词等。

描写戍边生活的边塞词,以范仲淹为代表。如“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抒发爱国主义激情的爱国词,以南宋词人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为代表。如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之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陆游的“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辛弃疾的“了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和“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锝东家种树书。”文天祥的“橫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充满爱国主义的激情、壮志难酬的忧愤和丹心不变的坚贞。

以个人的不幸和悲愁而成的哀怨词,以李煜为代表。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以及“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抒发了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笔调凄婉欲绝。

描写羁旅行役、离情别绪的别离词,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如柳永的“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和“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个相对弱小的宋朝为何能有如此的技术进步、文化繁荣尤其宋词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确实耐人寻味。我思之再三,以为原因有下面几点,提出来与各位同好探讨。

首先,宋朝的经济比较发达,所以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当然科技、文化的繁荣也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宋朝重文轻武,文人受到尊重,做官的机会就多,因此人们热衷诗词、歌赋、技艺、经史研究等,科技、文化随之发展。再次,宋朝科举选士,重考诗赋,因此引导了诗词的发展。最后,宋词的发展来源于社会的需求。北宋之初,朝廷为维持其统治的长治久安,便怂恿、诱导将军们交出军权,“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宋史.石守信传》)。这助长了达官贵人蓄养家妓的风气;士大夫阶层附庸风雅之盛,也为前朝无法比拟。同时,随着经济的兴旺发达,市民阶层人数大增,他们在口腹温饱之余,自然要求文化娱乐方面的享受,于是民间乐工、歌妓便在柳巷花街、茶坊酒肆中咏唱,渐成风尚。比如,柳永之词贴近民间,因此流传甚广,“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以上这些,就要求不断有新的词、曲满足需求。上流社会及中下层社会的这种需求就构成了推动宋词臻于极盛的強大动力,使宋词达到登峯造极、与唐诗齐名的高度。

读宋史,不免为它的弱小、受欺以至于半壁河山、两度灭亡而愤恨不平;又不免为它的经济文化繁荣、众多的名相大儒及辉煌的宋词而赞叹不已!这就是我心目中一个真实的宋朝。

(原化工生物学院  华载文)

孙悟空的老家在哪里

任何神话小说都不是完全凭空揑造出来的。《西游记》说,孙悟空住在花果山水帘洞。孙悟空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古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国山多洞多,水帘洞也多,但能完全符合花果山水帘洞条件的却少而又少,屈指数来有五处:福建鸳鸯溪百丈漈水帘洞、武夷山水帘洞、黄果树瀑布水帘洞、河南云台山天瀑水帘洞、浙江北雁荡散水岩水帘洞,但它们和花果山的有桥、有树、有花、有石房、是桥下水倒挂成水帘的条件不相符合。

此外,还有十三个水帘洞值得一提。湖南衡山水帘洞,位于紫盖峰下,泉水从千寻绝壁泻落,流经山洞,汇入石池,再由石池外溢,直泻70多米。跳珠喷玉,雪溅雷鸣,蔚为奇观。明代张居正诗曰:“误疑瀛海翻琼浪,莫拟银河倒碧流,自是湘妃深隐处,水晶帘挂五云头”。湖北神农架水帘洞,位于主峰东北处,水从高约100的壁顶冲泻下来,落入壁底莲花池里,被飞流遮住的洞,古奥幽深,奇岩怪石,光怪陆离,或像雄狮烈马,或似灵猴仙鹤。洞中流水叮咚,回声动人。河南桐柏县水帘洞,离地高约20多米,沿石壁有阶梯和铁链可攀援而上,入洞凉风袭人。洞内有泥塑猴像,猴身上泉水流出,洒在石中叮咚有声。洞口被瀑布遮住,如珠帘悬挂。江苏连云港云台山水帘洞,洞口岩缝滴水,珠雨霏霏,形同水帘。洞中清泉纷挂,贮于方井中,洞周花果满山。由于这个特色,此处山名也从原来的青峰顶改为现在的花果山了。附近有些景点被叫成崩猴将军洞、虫妖洞、牛魔王洞、八戒洞等。湖南武冈大云山水帘洞、河南宜阳花果山水帘洞也都以花果而扬名。宜阳花果山还是道教的72福地,有花果山书院,碑林、牛魔王洞、唐僧石诸景。河南信阳县农业银行游河营业所一干部,在深山采得天然猴石,酷似手棒仙桃的齐天大圣,其帽子似凤冠佛帽。甘肃武山水帘洞是渭水之滨的拱形石窟内有青苔,水色红润,红绿斑驳,乱石穿空,雨季一到,山顶飞瀑如水帘,奇泉突诵,绿水朱楼相映成趣。陕西彬县水帘洞与“王母瑶池的蟠桃园”相邻,二美兼具。贵州穿洞河瀑布水帘洞洞穿两岸,河水跌落如水帘。山西娘子关水帘洞瀑布高30、宽20,从古有名。浙江新昌东峁古水帘洞,被朱熹赞赏:“水帘幽谷我来游,拂面飞泉最醒眸,一片水帘遮洞口,何人卷得上帘钩。”重庆金佛山水帘洞的水帘。随人入洞而自左侧向中央移动,将洞口全都遮住。出洞时能用声吼叫使其复位。许谦是金华人,又是程朱理学大师金履祥的衣钵传人,他笔下的花果山水帘洞,可能是博采众长的综合产物,而得之于浙闵两省的讲堂书院周遭环境者,应该占不小的比例。山西娄烦古名楼烦,为唐宋时代御马监所在地,也有花果山,海拔1816。山下有大圣堂、道人沟、蟠桃园,而且居民多数都姓孙。此花果山也被说成是孙行者的老家。

(原理学院  汤毓骏)

我读《离退休生活》

退休以后,清闲了不少,为如何打发时间费了不少脑筋。虽说现在有很多适合老年人的活动,无奈我生来愚钝,大多学不会,于是只好选择读报。除自订1份日报外,还承蒙一位前辈老师的好意,每天借与我3份隔日报纸,他说这是“物尽其用”,而对我而言,大大地丰富了读报的内容。

一份报纸厚厚一叠,内中广告不少。不过,股市、房市、车市的广告我是一概不看的,还有那些明星的八卦新闻也在不看之列。另外,各份报纸上重复的新闻以及一些不喜爱的内容,看到都可以跳过去。经过这样的剔除,报纸顿时变薄不少。每天读报1个多小时,这是我的一门必修课。

我还阅读一些其他书刊,其中,退管会编印的“离退休生活”,也是我认真阅读的一本出版物。“离退休生活”上,没有广告,没有八卦新闻,也没有长篇大论,退管会的领导也不爱在其上发表“重要讲话”,登载的内容多与离退休老同志的学习生活有关,很接地气,因此我几乎每一篇都仔细读过,很多内容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

比如张运良老师创作的歌词,读老师写的歌词,我的体会是最好读出声来,读时抑扬顿挫、摇头晃脑,沉浸在歌词的意境之中,是一种享受。我读过老师创作的许多歌词,发现他爱写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我想这是有缘故的,一定与他的亲身丰富经历有关。老师所居住的181弄不是高档住宅区,没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出弄堂就是喧闹的安顺路,哪里找得到故乡这样美的地方。

我的邻居姚大同、王忠霞二位老师写的游记也很吸引人。他们是旅行家,游览过不少地方,而且每游一地常有游记发表在“离退休生活”上,与众人分享旅游的快乐。老师进秦岭,探访大山深处的寺院,还与大师作长谈,说明他对佛学很有研究,换作他人恐怕连嘴也插不上。老师游览大同后写的游记也很精彩,特别是游记名取作“大同游记”最有趣:名为“大同”的人,游名为“大同”的地方,不管是“大同游”还是“游大同”,两层意思尽在题中。

王忠霞老师游贵州宁夏,不仅写游记,还拍了不少精美的风景照,将文字与照片放在一起欣赏,相互映衬,更加生动。我这些年仅去过几次江浙地区的农家乐,旅游档次与姚、老师相比差了一大截,但读他们的游记,跟着“神游”各地,也是很快活的。

    再如秦世福老师向“离退休生活”推荐的一些格言和警句,还有养生之道,用不很多的文字,向离退休老同志传递科学、正确的人生理念。秦老师本也是我的邻居,自搬离38号后,虽仍居住在安顺路,但很少相遇。听闻秦老师现在不爱出门,我想,秦老师在家闭关修炼,感悟人生,一定会有更多的传播正能量的文字推荐给“离退休生活”。

“离退休生活”上的好文章很多,本篇短文中之所以只提到张、姚、王、秦四位老师,一个原因是我与他们很熟,即便文中有不当之处,他们也是不会对我“板面孔”的。

2009年,我成为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的一名成员。学习活动结束后,梁方义老师有时会要求我写篇报道向“离退休生活”投稿,以便于与老同志交流。这样,我便从一名“离退休生活”的阅读者,有时变成一名投稿者,让我有了一些不同的感受。2年前的某一天,在小区内,贺老师叫住我,说他对我写的一篇报道中的有些内容有不同看法,要与我商讨。我认真听取了贺老师的意见,并对他与我进行交流表示感谢,然后向贺老师说明学习小组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报道只是反映学习活动的情况。还有一次,学习小组由纺大小区党总支、居委会组织参观上海电影博物馆,那次活动的报道也是我写的。博物馆的展出内容十分丰富,而且非常生动,要详细写的话篇幅会很长,所以只能作简略介绍。谁知写完后觉得短了点,重新写又不愿意,心想不如将博物馆开闭馆时间、售票办法、公交线路一并写上,接在报道的后面,可以将文章拉得长些,也方便有意参观的老同志前往。过后不久,果然有一些老同志对我说,看了介绍后,他们去参观上海电影博物馆了,很有收获,我也感觉很高兴。

2013年,姚品良老师不幸去世,引发了一些老同志的感叹,我也是如此,于是写了一篇“回忆姚老品良同志的一些往事”投给“离退休生活”刊登。之后,不少熟悉的老同志看了这篇文章,遇到我时还会一起回忆姚老师的其他一些往事,交谈时,怀念之情是很深的。一天晚上,我接到姚老师爱人的电话,她告诉我,已看到这篇文章了,还说要儿子好好地看这篇文章,了解自己的父亲。一篇短文能有这样的效果,我没有想到,也很欣慰。

(原机械学院  吴祚常)

东华老年大学

 

东华老年大学2014年秋季班开学简况

上海老年大学东华大学分校2014年秋季班共开设84个班级,30个门类,48门课程,满员班级数已达45个。至目前为止报名人数已达2583人次。本学期新开一个交谊舞初级班、一个时装表演初级班、二个单人拉丁舞初级班、二个钢琴初级班、一个声乐初级班、一个丝网花初级班、一个书法初级班、二个国画基础班、一个太极启蒙班等12门老年朋友喜欢的课程。从91开学以来已经过去两周,但仍不断有老年朋友来校继续要求报名插班上课。整体教学秩序良好。

暑假期间对教学环境走廊等进行了粉刷修缮;211教室全部钢琴作了检修;214教室的电脑作了更新;大门口及停车处的环境进行了清理;大门口广告牌进行了加固油漆。为老年学员进行新一轮学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为让老年朋友在自我修养方面有所收获,进一步开展“长者风范”的活动,开学伊始,每个班配备了联络员并对所有老年学员介绍了学校的发展与现状,为老年学员进一步了解学校,更好的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境界,更有效的得到快乐,获得更大收获提供了方便。                                          

(东华老年大学  徐天明)

2014年春季民族舞班交流展示有感

时间过得好快,一眨眼一学期又过去了。曲指算来,我自1996年春到东华教学已有18个春秋。仔细一算,自1988年踏入老年蹈教学已有26年。我很庆幸,我生长在这个时代,我很庆幸,我从事的是我酷爱的舞蹈,虽然很辛苦,却快乐着。我不止一次地说过:舞蹈是我的生命,舞蹈点亮我的人生。老年舞蹈教学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课程,通过26年的教学实践,我和老年大学一起成长,我和广大学员一起进步。

在这片园地里,我全身心地投入,燃烧着激情,忙碌着,耕耘着,同时也收获着。

通过一年年的教学实践,我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充实,不断创新,创作编排了适合中老年朋友,受到学员喜欢、认可的二大系列课程:一是交谊舞完整的三年六个学期的全套课程;另一个是中国民族民间舞,也是完整的三年六个学期的全套课程。并全部编写成教材,还录制了六盘全套的民族民间舞教学光盘,满足了学员们的学习需求。

我们的民族舞班,从一个班发展到现在六个班,但每学期还是有学员报名不进。许多学员在东华课堂上是学员,走出校门,在社会和街道里她们就成了老师,把学到的舞蹈传授给更多的舞蹈爱好者。还有好多是一来就是十几个人,把学到的舞蹈参加各类比赛和表演,不断有学员兴奋地告诉我,她们的节目又获奖了。

许多学员在东华民族舞班圆了少女时代的舞蹈梦,又有许多学员通过民族舞的学习,身体比以前健康了,大家在这里获得了健康,找到了快乐,越跳越年轻,越跳越自信。每当看着大家踏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时,脸上洋溢着愉悦和快乐,我深深感到莫大的欣慰和幸福。

借本次交流展示的机会,我深深地感谢广大学员对我的厚爱,感谢你们像我一样地对舞蹈的执着和热爱。我还要感谢我们民族舞班的新老班长们,她们是我的左臂右膀,班长们积极、认真、辛勤地付出,受到广大学员的赞扬。最后我还要感谢东华老年大学给与我这么好的授课平台,让我在这片教育园地中将我的舞蹈专长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将一如既往地向前迈进,我的舞步不会停下来,因为我是一个执着的舞者。最后我还要说:如果来世,我仍将选择舞蹈,我还要当老年大学的舞蹈教师。

(老年大学教师  吴淑宜)

踏着不年轻的舞步,积极享受美好人生

舞蹈是我儿时的梦想,当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如愿,直到我退休后开始了我圆梦行动。我曾经去过其它的老年大学学过一,二个学期的舞蹈,后听朋友说东华老年大学民族舞班人气火爆,一名难报,所以我托朋友找关系,终于在2011年春季进入了东华民族舞班学习舞蹈,到今跟随老师学舞蹈已有三年半了。到东华民舞班学习后发现老师的教学非常规范,每个舞蹈都印有讲义,还有视频影像和音乐碟片,这给老年学员学习舞蹈带来了太多方便。另外每周六下午的复习课也是东华民舞班一大特色,老年学员只有通过复习、巩固才能学好跳好舞蹈,这是其它老年大学没有的。

老师民舞教学非常专业,规范,严紧,一丝不苟,每个民族的舞蹈风格特性鲜明,韵味十足,优美动人,非常适合老年学员的学习。我这几年学习舞蹈收益匪浅,进步不小。学舞蹈让我结交了许多新朋友,尤其是那些年长的学员,你们的精神让我感动,是我学习的榜样。舞蹈带给我们的是身心健康,都说爱跳舞的女人一定热爱生活,爱漂亮、身材好、有魅力、有理想、有追求、懂浪漫。让我们踏着我们并不年轻的舞步,继续我们的美好人生。

(东华老年大学民族舞四班班长  尉蔚)

学习舞蹈  找回青春

我是本学期刚参加民族舞班的新学员,我们在一起学习舞蹈的时间虽然不长,我们学员之间,学员老师之间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我们每一小步的成长和进步,都倾注着老师的辛勤耕耘。特别是吴老师那种对舞蹈事业的执著和热爱精神,给我们全体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在舞蹈练习中,每个细小的环节和连贯动作,我们都要练习、复习几十遍,通过努力训练,大家很快掌握了动作的要领。我们学员的刻苦精神也是有很多值得提倡和共同学习的,个别学员在业余休息时间不怕疲劳反复练习一招一式,努力追求达到完美境地。

这种努力追求完美,锲而不舍的精神不但是舞蹈学习中所需要的,也是我们在各行各业,对事业和生活的追求中所不能缺少的,通过舞蹈练习,我们不但学到了舞技,也得到了身体锻炼,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

我自己平时工作繁忙,还经常需要出差,有时业余时间也被占用,但是我热爱舞蹈,热爱学校这种氛围,再忙,我都挤出时间,到学校来参加舞蹈学习。因为和我们这些热爱舞蹈的学员们在一起,跟着老师学习民族舞,我就感到非常快乐。舞蹈练习的过程会使我感到青春犹在,精神焕发,心境得到纯化,有一种全身心地愉悦感。学习舞蹈使我们这些中老年学员仿佛又回到了青春的年代。

四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如今我们可以熟练地跳出整套藏族风格的卓玛舞和海南

风情的斗笠舞。我们的汗水和心血,换来了今天成功的喜悦。舞蹈就像是一条友谊的纽带,已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美妙动听的舞蹈音乐和旋律,会伴随着我们生命的节拍,鼓舞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民族舞班新学员  刘爱平)

民族舞蹈班的好老师──吴淑宜

东华老年大学民族舞蹈老师吴淑宜是一位师资很深的专业舞蹈教师。在老年教学上有一整套教学方法。因为我们都是退休的年龄,记忆力要比年轻人相差许多,所以,老师在课堂上把要点、重点,不厌其烦地反复一遍又一遍地示范。使得同学们学得很轻松,又记得牢。她又会鼓励、表扬同学认真地学习,激励同学们加倍努力地学习。我们把老师教的舞蹈,带到了社区里去展示,得到社区居民们的一致好评。在去年2013年的社区春节联欢会上跳了一支“今天是个好日子”的东北秧歌舞,火爆、热情、含蓄、甜美,在春节联欢会上增添了不少欢乐的气氛。在2013年夏天,我们在仙霞街道昂立杯达人秀上的印度舞“天竺少女”荣获一等奖,在虹桥街道里由中信银行举办的幸福年华卡广场舞大赛,我们又得了二等奖。在今年2014年舞动健康人生由虹桥社区排舞,健身球(操)团3人展示活动中,我们跳了一支新疆舞“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又得了奖。总之,在老师的精心带领下我们都活得健康又快乐。舞蹈真是太美了,我们热爱舞蹈,我们热爱你——吴淑宜老师。              (民族舞蹈班学员  董妙珍)

老有所乐

 

 

 

心底无私天地宽

──记纺大居民区“老年人电脑应用推广组”之三

电脑小组学习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讲座”内容的取舍不求高深、完整,只要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即可,这些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为纺大居民区的文化建设以及创建和谐社区做了些有益的工作。电脑小组的“讲座”活动所以能坚持到现在我们主要有一支志愿者教师队伍。

“电脑小组”成立不久,遵循以推广老年人电脑应用知识为宗旨,制定了较为周密的工作计划。几年来始终贯彻 “能者为师、互教互学”的原则,做好我们的讲座。教师哪里来?有两个途径:

1、外聘,针对“讲座”内容的要求,我们无力教授的,例如网页制作、初次学习Flash的内容,我们都不懂,只好外聘教师,不过这样偶而为之可以,但由于经费所限不能做长久打算。

2、挖掘内部潜力,我们这个电脑小组有个特点,绝大部分成员都是东华大学退休教师,他们都有较强的自学、钻研能力,参加电脑小组以后对一些软件知识的掌握很快,他们不计名利、愿意无偿为大家服务,我们就根据能者为师、互教互学的原则建立起一群教师志愿者队伍,如周启澄、吕静平、杨如禧、华景芳、李瑶君、章潭莉、陆纯芳、夏贤揆、丁连元、唐秀英、王璧如、张漱泉、田培宽、王宠武、蒋柏春等老师都是我们主要的教师资源。其他如吕柏祥、宋俊才等老师也都热情地为我们讲课。凡是分配给他们的讲座任务,他们都无条件地很乐意的接受,认真备课,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写好讲义,收到很好的效果。

进入我们电脑小组的老年人基本都经过“东方信息苑”的短期培训或在东华老年大学“电脑班”学过电脑知识的老年人。老年人学习电脑不如年轻人学习得快和扎实,往往是当时明白过后遗忘,作为电脑活动的老师和推广人员始终注意以下几点:

1.以人为本,尊重和体谅老年人的难处。

2、注意说话态度,语气和善,不给老年人造成任何心理压力,要帮助他们缓解由于“好强”而产生的压力,玩电脑只是充实精神生活而已,不必太过认真。

3、不厌其烦,要有耐心,老年人学习电脑知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次学不会就再教一次,不厌其烦,直到教会为止,老人教老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家都觉得这里的学习氛围好,遇到问题能帮助解决,不必麻烦子女。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老年人学好电脑的信心、热情和积极性。有的老年人已经搬离本地区,离纺大小区较远,但他们中的不少人每逢 “讲座”的日子,仍会回来听讲。尤其令我们感动的是,第三组内有三位八旬老人,大家知道,学习Flash,对老年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他们的学习非常认真,他们不仅掌握了“讲座”上的内容,而且还有所扩充。他们在“上海老年报”上(200816)发表文章介绍他们在“纺大小区电脑推广组”学习Flash的体会和收获。这对其他老年人也是一个鼓励和启示。

电脑神秘感的面纱逐步被揭开,参加电脑活动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如今参加纺大居民区电脑“讲座”活动的不仅是纺大居民区的老年人,其他居民区的老年人有的也来听听,扩大了纺大居民区老年人电脑应用推广组的影响和知晓度。

(原纺织学院  邵 宽)

高唱《英雄赞歌》  荣获优胜奖

市退教协主办的欢庆上海和全国解放65周年《咱们唱响中国梦》歌咏大会于2014612在上海大学举行。全市11所大学校教师合唱团和16个区县教师合唱团参赛。场内雄浑的歌声激荡,气氛格外感人,台风良好。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侧身回望,为了上海这块美丽的土地回到人民手中,为了解放全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多少英雄战士前仆后继浴血战场视死如归,为解放上海、解放全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歌声唱响65年来华夏大地的灿烂辉煌,以歌声唱响实现中国梦的豪情满怀,当东华大学霜叶红合唱团唱起《英雄赞歌》时,退休教职工心潮涌动,越唱越深情,有的热泪滚动在眼眶里,因为这是一首震撼人心的赞歌。

第一乐章,由优秀女高音刘馥山独唱“风烟滚滚唱英雄”,“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接着,男、女声合唱“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第二乐章,女高、女低音合唱“英雄猛跳出战壕,一道电光裂长空裂长空,地陷进去独自挡,天塌下来只手擎”,男高音小组唱“两脚熊熊踏烈火,浑身闪闪披彩虹”,女高音独唱“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第三乐章,女高女低音合唱“一声呼叫炮声隆,翻江倒海天地崩天地崩”,男高音合唱“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女高音独唱“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男女声合唱“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当女高音独唱到“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的“花”时,这时候男高男低音齐唱“花”字,由弱到强,寄托着对战友的怀念,对英雄的崇敬,对胜利的自豪。这首《英雄赞歌》在音乐情感上深情而壮美,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校霜叶红合唱团《咱们唱响中国梦》活动,在团长沈仪贤老师带领下,在资深歌剧艺术家聂鸿翔老师教唱、指挥下,在钢琴伴奏张怀珠老师配合下,在全体合唱团成员努力下,在校退管会领导王以刚、宋敏、姚蓝指导、服务下,参赛任务圆满完成并荣获优胜奖。歌会上,市退教协理事长吴彩兰宣读参赛获奖名单、并颁发奖牌。

我们爱唱《英雄赞歌》。英雄究竟是什么?我认为《赞歌》中的歌词,描述的就是“英雄”。英雄的背后是民族的沧桑,正面是历史的勋章。回望历史,悠悠千古事,唯有英雄的风采依旧耀人,我们的心永远铭记前辈的英雄风采。在新的起跑线上我们要继续唱出水平,唱响美好新生活。歌唱祖国,我们永远为您干杯!

(霜叶红合唱团  马全贵)

桥牌比赛获奖

由市委老干部局主办,上海铁路局老干部部承办的“健康成就梦想”上海市老干部健身系列活动——桥牌双人赛于734日举行。校老干部办、退管办委派沈焕明、金敏华、章寿汉、吴承训四位老师参赛,最终沈焕明、金敏华荣获第三名。

本次比赛于73上、下午,4日上午三个半天举行初赛,分97桌共45家单位参与,252名选手,每组取第一、第二名两对选手参加决赛。沈焕明、金敏华二位获小组第一名,参加了74日下午举行的决赛。参加决赛的选手共36名,取第14名,最终沈焕明、金敏华获决赛第三名。

在参赛的252名选手中,86岁高龄的沈焕明老校长,白发童颜、精神矍铄地站在领奖台上甚是醒目,而在16名获奖者中唯一的女性金敏华老师也属难得。整个参赛过程中,校老干部办、退管办十分关心,由瞿海燕老师全程陪同,使参赛老同志倍感关怀,十分温馨。                                           (老干部办、退管办)

崇明宝岛休闲休养

──记崇明前卫村五日四夜活动

东临大海,日浴鲸涛万倾金;西迎长江,不尽流波滚滚来。日月经天,江海交集,聚沙成岛,这就是祖国第三大宝岛——崇明岛。

崇明岛有1300多年历史,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1318公里。崇明有三宝:清新的空气、绿色的食品、安静的环境。现在交通很发达,到前卫村。从我校出发只需2小时就到。

前卫村位于崇明中部北侧、是1969年从荒滩上围垦崛起的村庄,区域面积是2.5平方公里,人口800左右。今年有幸参与市老教授协会组织的前卫村休养活动,我校安排在第五批626日,共有35人参加,由周开宇教授带队,费用自理,住在三星级标房,吃在“农家乐”,饮食品种多,荤素搭配好,新鲜适口,农家人更以淳朴的民风、周到的服务,倍受大家青睐。

本次活动的宗旨以休闲、休养、交友为主,辅以岛内旅游,有规定项目,也有个人自选项目。第一天为集体活动:参观奶牛厂和西滩湿地;第二天开始大家自由组合开展活动。前卫村附近的景点很多,如:具有民俗风情的瀛农古风园、世界奇石馆、根雕艺术馆、世界木化石馆等,使人大开眼界;还有香草园以及田间水果采摘场。前卫村董事长徐卫国先生介绍: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朱镕基、尉健行、李铁映、宋健、王丙乾、韩正等都先后来村视察,均给予高度评价,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文明村。

距前卫村稍远,需乘公交车前往的景点有寿安寺、三民文化村、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东滩湿地等。大家心情普遍开朗,感觉崇明的气候宜人,金佩新老师从森林公园回来深情地说:森林公园是个天然氧吧,里面的“负离子太多了,我直想再多呆一小时,深深地多吸几口氧呀!

这次活动中,使人记忆特深的有三:(1)团队中有三位校级老领导:沈焕明、孙俊康、陈彦模,他们是整个团队的核心,特别沈老师是老崇明,常向大家介绍这里的风土人情,用餐时他还花钱买崇明老白酒为大家助兴。(2)每天早晨630林胜根老师召集,刘占一老师、唐丽娟老师分别教打太极拳和穴位保健操;深得大家支持和喜爱;(3)由周开宇和刘占一老师精心组织的一台别开生面的文艺晚会在65日晚上成功演出,三位校老领导都偕夫人登台演出,起到了带头作用,特别是孙俊康、刘明明夫妇的诗朗诵:“时间都到那儿去了”,以及陈彦模、张瑜夫妇合唱“洪湖水浪打浪”、“月亮代表我的心”,博得全场热烈掌声。原纺织系于修业教授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还有林胜根老师的“敖包相会”、刘占一老师的京剧清唱、梁伯润、胡凤妹夫妇的交谊舞表演,以及邵宽、赵莉、张宪玉、王文銮、金佩新、金菊妹、周文甲等老师都演出了各自最拿手的节目。还要提出的是有两位我校的“女婿”,一位是顾利霞老师的爱人黄仲杰老师(同济校友、水利专家),他自编自唱“三感恩”(母亲、党、祖国);另一位是张宪玉老师的爱人苏瑞常(原新民晚报党委书记)他演唱“一箭梅”,他俩表演特别投入,故博得大家长时间鼓掌喝彩!

66下午车子来接我们回程,中餐后市老教授协会还向大家赠送了礼品。一点钟上车,先是送大家去南门及老街几处名胜古迹游览。大家在海港边刻有“崇明岛”大字的台阶上合影留念。

回程中许多老师谈论着美好的回忆:这次活动比较快乐,时间适中。感悟曰:昔日荒凉、沉寂的乡村,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如今既有都市风光,又有田园风光诗意、观光景点千姿百态,怡然沁人,漫步在绿荫碧水之间,疑是桃花源中行,使人感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值得下次再来!

                   (退教协机关四分会 周文甲)

 

近几日,到天目山麓临安疗休养三日,偕游都是七十岁左右的老同志,聚集一起,不免畅叙人生,许多感慨。写了一首七律记之:    

偕游临安道

闲话人生浪淘沙,笑对明镜鬓霜华。小城今夜三春雨,峡谷明朝一路花。

谷口村姑腌玉笋,坡头老爹焙新茶。问君休憩何处去,天目山中有农家。

(原退管会  张道生)

雨后天目山

二零一四年夏,偕钟灵五上天目山。今年雨水特多,雨后山景另有风姿。

其一

烟笼群山云绕蜂,溪流漴漴泉如龙。乱石初染松枝湿,水墨天目雨后浓。

其二

一夜听雨霖,尽闻訇然声。晓来开门看,涧水扑面迎。

击石雪浪起,一泻势如奔。往日涓涓流,今朝阔而深。

青松湿欲滴,翠竹亮若浸。雨后天更蓝,空气忒清新。

莫谓名胜少,处处是佳境。

(原理学院  怀国桢)

端午辞章二则(外一首)

一碟雄黄,万剑艾藁。汨罗滔滔,泪殇魂邀。

有棱有角似锥,有心有肺是玉。半世煎熬沉浮,一生哪怕粉碎。

夏日偶得

夏花灼灼红一角,催人向上图奋发。革故鼎新除固疾,顺天应时璨年华。

(晚晴文社  陈建民)

一盒香墨话古今

市场上旧墨稀少,不仅因其制作工艺复杂,材料昂贵,且保存不易,而一般为名家制作,且文化内涵深沉的名墨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偶而遇到实属不易。就是这样一盒清同治辛未年仲春胡子卿所制“奎照斋”藏墨漱金八枚,图文并茂,在一处地摊市场上被我觅到。当收藏到这样一件不错的藏品简直应该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升华。这锦盒中的墨保存完好,似乎散发出五彩绚烂的中华文化之光。

藏品要欣赏、研究,才会体会到其真实价值。买回家后细细看,慢慢品,才有点韵味。制墨者胡子卿是制墨大家胡开文第二代传人胡余德之孙,创业于同治初,设“奎照斋”经营。其墨用料精细,款识新颖,为时人称颂曰“古色莹莹、烟香缕缕、淋漓洒金、浓漆点雨。”所以为官宦名流、文人雅士所喜好。

这盒香墨为礼品墨。墨上两面字画为胡国宾雕刻。胡国宾,清末民初雕刻家,是胡适族人。胡适故居雕花门板即为其在光绪十二年杰作,兰花十幅,平底浮雕,题拔“兰为王者香,不与众草伍”。胡国宾与任伯年、钱慧安合作,为海派徽墨雕刻艺术创作“平底浅浮雕”技法,以写意与工写结合映射出中国画的笔意和墨韵,是墨模雕刻艺术高手。

八枚香墨件件不同,每枚墨上字好、画美,有不同的人文景观。第一枚是“放鹤上青云”,背面一幅画,凉亭旁坐一老翁看着鹤翔云天,这不是活脱脱“放鹤亭记”写照吗?北宋文豪苏轼贬徐州守时与好友游放鹤亭并作文记之。全文活泼的对答歌咏形象生动,着重于鹤之清闲远翔,回旋于尘埃之外。写鹤在写人,作者对自由之心跃然纸上。以主客对论的笔法,文情流转动人,清晰地作出交错纵合的结论。其文中“……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藉之德,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村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沉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同日而语也。”观此墨,苏公之文铭于脑海,同为好鹤而有不同结局。

第二枚是“拜石玉玲珑”,背面一幅画,一书生望石而拜,当为“米芾拜石”之典。这是宋士大夫的雅文趣事。形似荒诞古怪,实为寻求自然之理想。

第三枚是“浴鹅浮绿水”,背面一幅画为老者观池塘中一对嬉戏的大白鹅。此当为骆宾王《咏鹅》诗写照。骆宾王为初唐四杰之一,七岁作此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诗中有画,而这枚墨则是画中有诗。

第四枚是“一杯邀明月”,背面画一文人举着酒杯仰视明月,这不是李白《月下独酌》诗的画意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人独酌,孤独寂寞,但奇特而浪漫的想像,构思出一幅有歌、有舞、有伴的情景。

第五枚是“品莲花烂漫”,背面画一老者手执羽扇品赏着荷塘的莲花。说到莲,自然会想起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散文《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视而不可亵玩焉。”周为人清廉正直,生性淡泊,酷爱莲花。熙宁四年任南康知军,在军衙东侧一池塘全部种植莲花,花开时幽香漂逸,在与幕僚好友赏花品茗时写下此文舒怀。

第六枚是“数菊艳孤松”,此墨背面一幅画,老翁倚着高大孤松注视着艳丽的菊花,这似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写照。在琳琅满目的菊花诗中都无保留地称颂菊的品格和情操,也是为什么这枚墨中菊与孤松画在一起原由。元稹写过:“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东坡写过:“残菊犹有傲霜枝”。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的菊花诗十二首可为一绝,其中潇湘妃子林黛玉的“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寥寥几笔,直舒其胸。

第七枚“探梅衣香雪”,背面画着挥梅的柱杖老人。这个老人并不孤独,他是“梅妻鹤子”的北宋学者林和靖先生。林和靖即林逋,字君复,人称和靖先生。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画、诗词无所不精,然淡泊名利,结庐西湖孤山。其诗《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历来被诗家认为咏梅绝唱,使人感受到摇曵多姿的梅花,在月下散发出缕缕幽香。其景其情不单雅致,且有韵趣。历代文人使用“疏影”、“暗香”都得益于此。此墨中“衣香雪”三字应了宋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之说。

最后一枚“倚竹袖清风”,画面是一文人摇曵着宽大衣袖在山石青竹中漫步。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其中都有竹。竹是四季青翠,凌霜傲雪。清郑板桥一幅竹石画中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图文相映。郑板桥为官清廉,雨袖清风,因为民而得罪上司,解甲归田。然不附权贵,悠然自乐靠卖画为生,称得上文坛君子。辞官后茅草房两间,周围种着竹子,夏天放一张床在竹林中凉爽舒适。神来时展开画纸尽情挥毫,画中之竹破土而出。竹,因为他画得挺拔、修长、青翠、凌霜,得到了人们喜爱。

八枚香墨以其对自然之物的崇敬、赞美,神驰,渲染着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艺术。可谓:文化五千年,积沉如大海。山水自然流,人文灿烂开。

我亦因收藏而学到不少知识,丰富了精神生活,同时又不断走向新的认知起点。

(插图见封4                                (原理学院  张仁才)

中国古园林由来与上海古园林简介

园林是人们为方便自身娱乐休闲,用双手创造风景的一种艺术。据有关典籍记载,中国造园应始于商周,距今3000年前,当时称“囿”,汉起称“苑”。汉在秦的基础上将早期游囿发展到园林为主的帝王“苑”。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度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普遍风尚。文人、画家参与造园,发展了“秦汉典范”。初步形成皇家、私家、寺院、陵寝四大园林的格局,标志中国四大园林体系初步形成。

唐太宗“励精图治”,国运昌盛,社会进入盛唐时代,宫庭御园设计也愈精致,特别是石雕工艺已经娴熟,宫殿建筑雕栏石砌,格外华丽。园林建设将诗文、绘画艺术相互渗透,园林艺术开始了“诗情画意”。

宋、元造园也有一个兴盛时期,特别是用石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宋徽宗在“丰享豫大”的口号下,大兴土木。他对绘画有造诣,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专门搜集民间奇花异石劫往东京开封,号为“花石纲”。这期间,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增强了写意山水的创造意境,并留有“洛阳名园记”传世。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型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私家园林是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明崇禎时期吴江计成总结造园经验,写成《园冶》传世。

清末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造园探索停滞不前。但中国园林成就却达到了它的历史峰巅,造园手法被西方国家推崇和摹仿,掀起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被世界公认为“园林之母”,并在世界各地开花。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大小园林遍布城乡,上海古园林建筑也很普遍。记得我校建校初期,校园内就有座“叶家花园”,地处原延安西路二号门的西侧,占地面积不大,布局紧凑,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遍植雪松。可惜因建设需要被拆,雪松移植校园各处,现尚存两棵,目前枝繁叶茂,径粗已近二抱,企望学校后人善待保护好这二棵古树。上海古园林被国内公认的代表作有豫园、古漪园、曲水园、秋霞圃、醉白池五大园林。

豫园:位于老城厢东北,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兴建,万历五年(1577年)后陆续扩至70亩,取名豫园。明末荒废,清乾隆二十五(1760年)重建,鸦片战争后又遭破坏。1956年起修整,三年中恢复园景30余亩。厅、堂、楼、阁有三穗堂、仰山堂、点春堂、万花楼、快楼、得月楼、会景楼、两宜轩、鱼乐榭等。大假山重峦叠嶂,是武康石堆成,洞壑幽谷,情景逼真。从鱼乐榭到万花楼有游廊,溪流山石,且有庭园小景,耐人玩味,东部石玲珑,相传是宋代“花石纲”遗物,为镇园之宝。内园,原名东园,是1709年创建城隍庙的庭园,占地2亩,有山石、池沼、大厅名静观,还有耸翠亭、延清楼、观涛楼、大戏台、可以观九龙池,别有天、船舫等景。全园设计精巧,布局细腻,小中见大,充分体现明、清两代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风格,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一颗明珠。

古漪园:在嘉定区南翔镇东,园主闵士籍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有逸野堂、鸢飞鱼跃轩、小松岗、小云兜、戏鹅池、浮筠阁诸景,园中山石花木为著名竹刻盆景艺人朱三松所布置。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园主叶锦重茸并扩充,改名古漪园。抗日战争时期,大部园景毁于炮火,仅存南厅、不系舟和部分假山。1959年重建,将原有27亩扩充为90亩,恢复部分旧景,修复了补阙亭。此亭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当地人士不忘东三省国土沦陷,造了一个方亭而缺东北角,今已成为历史遗迹。近年又增加湖心亭、九曲桥、长廊、梅花厅,又将原南翔寺古经幢(唐咸通八年(867年)古物移至园内,立于南厅微声阁前。

曲水园:位于青浦镇公园路北侧,东临护城河,西是城隍庙,园建于清初,距今260多年。曲水园原是青浦城隍庙园,建园经费来自每人捐募一文钱修庙经费,故称“一文园”。乾隆十年(1745年),先后建有觉堂、得月轩、迎晖阁等。后竣池垒水,初见园林规模,取名“灵园”。嘉庆三年(1798年)改名为曲水园。1927年又改名“中山公园”。解放后多次修葺,1980年恢复曲水园园名。曲水园以水见长,绿池廊将护城河大片水域接引入园,一山架两池的布局让建筑恰到好处,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让游人能领略到曲水园特有的静谧之美。经过最近一次整修,历史上的二十四景大都得到保护和修复,并增加了新的景点。古树名木的数量更是冠于上海诸古园。四个景区各具特色,西园以建筑为主,楼堂华美,庭园幽静;中园以山水见长,山峰耸立,池水清澈;东园以野趣闻名,土地平旷,花木繁茂;书艺园以古雅获誉,石鼓应地,碑刻满廊。

秋霞圃:位于嘉定镇东大街。明代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5年)尚书龚宏建于宅旁。清初又将金氏园、沈弘正园三园合并为一园。清雍正四年(1726年)改为城隍庙后园。园中池上草堂、山光潭影屏山堂、丛桂轩、舟不而游轩等建筑均为清同治元年(1862年)后所建。全园布局以水池居中心,池南假山,以土带石,山坳曲径,林木参天,临池构曲岸石矶,别有风格;北部黄石假山,有洞壑山壁之胜,结构浑成;池南亭轩小厅,多隐于山石花墙间;池北厅堂则较显露,造园艺术独特。

醉白池:位于松江区人民路,占地76亩,原为宋代松江进士朱之纯的私家宅园,名叫“谷园”,历代在“谷园”的基础上都有扩建。到明朝末年著名画家、礼部尚书董其昌在此建“四面厅”、“疑航”等建筑,在此吟诗作赋。以后清朝著名画家顾大申将此列为私人别墅,他利用松江最具有江南水乡秀丽风光这一特色,以七百平方米长方形荷花池为主体,以不规则对称等园艺手法建造池岸,以竹、梅、假山奇石为辅的手法建园,定名为“醉白池”。而今园内有四面厅、乐天轩、疑舫、雪海堂、宝成楼、池上草堂等亭台楼阁及邦彦画像石刻、历史艺术碑廊、《赤壁赋》真迹石刻等艺术瑰宝,还有树龄三四百年的古银杏、古樟树,百年以上的牡丹等。醉白池经过历次兴废,解放后重新焕发生机。

(原基建后勤处  柏文林)

登瑞士少女峰

位於瑞士因特那肯的阿尔卑斯山脉的少女峰,主峰4158m,是欧州旅游圣地。

远眺少女峰,山顶终年积雪,山间郁郁葱葱, 星罗棋布各种欧式建筑, 甚为美丽。导游说要登少女峰,到海拔3571m的观景平台看银色世界。几个老年人一听,又高兴,又担心。我们去过丽江的玉龙雪山、黄龙的大雪山,但都是远眺,登顶欣赏银色世界从未曾奢望,如今要到3571m咋不高兴?想我们都年过古稀,患过高血压、小中风等老年病,身体能行吗?导游说是坐观光火车上山,应该没问题,并告知了一些注意事项。

这条通往山顶的旅游铁路是瑞士国家花了14年(1898-1912年)时间建成的,路线精心设计,旅游者从山下到山上不仅在车内观赏窗外景色,还有几个车站下车观赏拍照,铁路坡度大,为提高火车爬坡能力,瑞士人专为它设计了齿轮齿条式的轨道,铁路在雪线以上的最后7km完全是隧道, 火车站就在山洞内, 是欧洲最高的火车站(3455m),被命名为“Top of Europe(欧洲之颠) ”

Grindelwald坐上观光火车, 一小时便达Top of Europe火车站, 由于火车在雪线以上都在隧道中运行, 车站又在山洞内, 所以人没有任何高山反应, 车站内设施齐全, 有餐厅, 商店, 还有邮局, 影院. 从这里乘升降电梯可达3571mSphinx  observation(史芬克斯观景大厅),在这里,你眼前一下展现出一遍银色世界,这里不仅有滑雪场等娱乐设施,还有气象站,天文台科学研究站(对游客不开放)。观景大厅很大,透明的玻璃窗让周围景色尽收眼底。出大厅便直达室外观光平台, 室外气温在零下20几度, 脚下冰滑雪厚,难以举步,但游客都直奔室外观景平台,只留下几位年老弱者在厅内观赏。正兴致勃勃观景时. 一架红色直升机突然降落在观景平台, 原来一女士受伤需急救, 我也拍下这场意外的救护场景。

中午, 许多游客都是第一次在3571高的观景餐厅用餐, 一边品味瑞士快餐, 一边看窗外雪景, 别有风味, 只是用餐时间是受限制的(半小时),稍感匆匆。

下午参观冰川隧道之后, 仍乘火车返回山下小镇, 用时40分钟, 在返回的车上几位老年朋友都说,70多岁还能登上3571近距离观赏冰雪世界, 真要感谢100年前的瑞士朋友付出的艰辛劳动, 修了这条铁路,七老八十的我们今天才能来旅游享受。 

(插图见封3                                (原材料学院  李灵炘)

 

送清凉  送关怀

 

送清凉  送关怀

──记暑期走访慰问离退休干部活动

2014年的暑假并不炎热,但我们离退休干部的心头热腾腾,我们的暑期大型走访慰问活动也按期进行。此次慰问由校党委副书记殷耀带队,党委组织部、老干部办公室工作人员随同,离休总支委员、中心组成员参与,分批进行。他们怀着真情、顶着烈日,深入老干部家中,走进老干部病房,对我校57名离退休干部进行挨家挨户走访,共计送上慰问金 2万余元。

走访中,每到一处,殷耀副书记都关切询问老干部的身体状况、生活起居等情况,嘱咐他们在炎热夏季要注意防暑降温,加强疾病防范,注重自身保健。刘洁老师还拿出当年的照片与学校领导分享革命经历。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寒暑假大型走访慰问和生病及时探望等慰问制度,将走访慰问和日常联系相结合,及时了解老干部生活和健康状况,听取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解决他们思想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对老干部的关怀落到实处,切实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真正体现老干部工作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的价值取向。      

(老干部办公室)

送清凉工作长态化

2014年送清凉工作早在6月中旬就在退管会与二级单位中酝酿起来了,620校退管会召开了二级部门负责人会议,传达市退管会和市高校退管会关于夏送清凉工作的总体要求,并就我校2014年送清凉工作作了具体的安排。今年参加送清凉的二级单位有39个,送清凉对象一级管理77人,二级管理283人,慰问金额约16.7万。各学院、部门对送清凉工作非常重视,机械、人文、纺织、化工等学院及后勤集团,总支书记亲自带队,党政工领导克服工作忙、任务重、天气热的困难去医院、敬老院、到家中看望生大病、卧床、有困难的老人。宣传部暑假一直没有休息,但邱登梅老师还是像往年一样带着年轻同志,一起去护理院看望杨培青老师,带去大家的问候和慰问金,还接送家属,家属和护工都非常感动。图书馆总支书记带队去浦东浦江镇精神卫生中心看望长期患病的董大兴,医生们都夸他们比亲人还要亲。退管会第一副主任王以刚去青浦福利院看望我校第一长寿老人靳德明,与已104岁老人亲切聊家常,老人很兴奋,走时一定要起身把王书记送到门口,目送离开。假期里退管会负责一级管理的姚老师和郭老师得知一位老人住院开刀,病情较重,马上赶到医院看望,在得知老人去世的消息后,又及时家访与家属沟通。退休党支部书记归洁老师得知支部一位老人病重,从外地赶回上海后,几次冒雨去家中和医院探望,安慰病人、家属,使家属深受感动。

(退管会)

防暑降温送清凉

酷暑来临之际,我校科研处关心离退休教师,开展送清凉走访慰问活动,给老教师送去一片清凉和学校的关怀。

2014711星期五,科研处副处长王治东、副处长谢旭红和办公室主任张莹参加了家访慰问活动,先后来到陆培君、张瑞珍和两位老师家里,对他们为学校和科研处的付出表示真诚的谢意,向老教师们介绍了学校及科研处的最新情况,传达了退管会布置的工作,并送上了慰问金和慰问品,让他们在酷暑中感受到学校对老教师们的关怀。

退休教师们对家访慰问活动都很盼望,也很重视,每到一家,退休教师和家人们都热情招待,聊聊家常,心情非常愉快。陆培君老师患帕金森,目前双腿无力,平衡能力下降,容易摔倒,今年春季以来更换了药物,治疗效果明显,比冬季家访时走路稳健一些,春季以来有两次突然晕倒在家中,幸得自己苏醒,有惊无险;老师的生活起居全靠爱人老师照顾,老师也身患癌症,手术治疗后需长期服药;两个儿子都在国外,其中一个儿子在日本,接手江苏太仓的项目,回国的机会多一些,周末常回来看望二老。张瑞珍老师患有脑萎,虽然不能说话,也认不得人了,但她气色很好,日常生活主要以吃流质食物为主,兼少量酥脆的零食,近一年来已不能自觉大小便,都是爱人老师相伴悉心照顾。老师性格乐观、开朗,每晚起来两三次照顾老伴起夜。老师的女儿在13年底从美国洛杉矶回国看望母亲;另外请了一位住家保姆李阿姨照顾二老。

科研处以走访慰问为契机,加强与离退休教师的思想沟通,相互之间增进了感情,大家对学校、对今后生活都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科研处)

修身养生

 

 

时花雅乐颂人瑞,忆往抚今祝高学

──范宝江教授百岁华诞祝寿会日前举行

627,我校机械学院退休教授范宝江百岁华诞祝寿会在延安路校区举行,党委书记朱民,党委副书记殷耀,副校长宋立群,退管会第一副主任、退教协理事长王以刚,原校级老领导沈焕明、丁证青、朱天申出席祝寿会,党委办公室、党委统战部、退休党总支、退管会、机械学院等部门负责人,校民盟现任和曾任负责人,范宝江教授的老同事、老朋友一同参加了祝寿会。

朱民代表学校党政领导对范宝江教授百岁华诞表示衷心祝贺。朱民高度肯定了教授为我国纺织机械工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希望广大教师能够继承和发扬范老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淡泊名利的精神情操,进一步增强教师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推进学校内涵式科学发展,努力把东华大学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为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殷耀代表学校,宋立群代表退管会,机械学院院长陈革、副院长单鸿波代表学院,分别向范宝江教授赠送了祝寿贺礼。

王以刚,王英,陈革,胡良剑,陈瑞琪,陈明,于正书等先后致辞,表达祝贺。

范宝江教授致答谢词,感谢各位领导、同事、朋友对自己的关心。教授回顾了自己教学科研、投身民盟工作的一生,讲述了目睹祖国翻天覆地变化的深切感受,他饱含深情地祝愿机械学科建设越来越成熟,学校发展越来越繁荣。最后,教授将自己亲手设计的红瓷瓷盘作为谢礼赠送给与会来宾。

(转载自东华新闻网)

百岁华诞祝寿会上的致辞

今天我怀着十分高兴和崇敬的心情来参加范老先生的百岁华诞祝寿会,请允许我代表退管会和退教协2500多名退休教职工,向我们的前辈,百岁老人范宝江先生致以最热烈的祝福!

百岁老人是一部活着的现代史,百岁老人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百岁老人过去一直是可望不可及的天年,百岁老人如今是一个可亲、可敬、可爱的称呼。

范宝江先生:您经历过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您遭受过无数的风浪与颠簸,            当您与晚辈谈笑古今之时,却将一切磨难化作云烟,惟望如今的国家能长治久安。            这是何等的胸怀?令我等晚辈不得不对您肃然起敬!

我知道您是一位机械专业的教授,一生追求将自己的知识奉献给学生和所需的企业;我也知道您是一位称职的父亲,将自己的子女一个个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我还知道您有着俭朴的生活习惯,对今天的生活除了满足还是满足。可是,我有着更多的不知道,希望从您那儿找到解答。因为,只有经过岁月磨练的记忆才显得永恒;只有经过风雨凝炼的思想才更加深邃!

祝愿范老先生继续保持健康的体魄、敏捷的思维、良好的心态,为东华2500余名退休教工树立标杆,向人类更长寿的生命里程攀登,我们支持您,并愿意为您保驾护航!

(退管会、退教协  王以刚)

夕阳无限好  余晖仍璀璨

范宝江教授出生于1915年,今年已届百岁高寿,仍然耳聪目明,步履轻健,思维敏捷,还经常参加学校及市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的有关活动,真是夕阳无限好,余晖仍璀璨。我是范老的学生与后辈,不论是在学校机械系的共事,还是在学校民盟的盟务活动,或在退休后在市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的工作中,均得到范老的教诲与帮助,得益非浅。范老永远是我尊敬的师长,学习的榜样。

范老早年就读于中央航空专科学校及浙江大学,在机械工程学科专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毕业后,先后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中央电工厂、中华铁工厂、中国农机公司工作,历任助理工程师、股长、技训班主任导师、工务总管、总工程师等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抗战胜利后,任上海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副教授、教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并入华东交通专科学校,任机械科主任、教授。后因黄逸峰事件,华东交专解散,机械科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机械系,范老一直在华纺工作至退休。

范老早期工作中,在仿制引进机床、设计制造特种加工设备、特种军品生产成套设备方面,均获得成功,且有所创新,屡受嘉奖。随后,在学校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对机械加工自动生产线、农业机械、轻纺机械等的开发、研制及审定均取得较好的成果,成绩卓著。还先后编写或参与审定了有关农机、纺织机械、特种加工设备等方面的论著数十篇,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为我国纺织机械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范老不愧是机械工程方面的一位卓越专家。

在社会活动领域,范老也是一位非常热心的积极分子。早在1956年,范老就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是华纺早期盟员之一。入盟后,范老积极于盟务工作,历任机电小组长、校盟委委员、副主任委员等职,为学校的盟务工作,作出了很大成绩。并在1985年、1987年两次获得民盟上海市委授予的盟务工作积极分子的称号。

退休后,范老也没有闲下来,1988年上海市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成立,范老是第一批会员(会员证号为24)。先后担会协会第一、二、四届理事,第三届常务理事,及机电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顾问等职。在担任机电专业委主委期间,发起并组建了纺织机械组,该组聚集了上海纺机行业教学、科研、生产三条战线上的精英人物,使他们在退休后,能有一个相互交流和再学习的平台,目前该专业组已发展到80余人,且活动开展较好,并两次获得协会先进集体的称号。范老在协会的工作中,作出了较大成绩,1995年在范老80高寿之际,获得了中国老科协第三届优秀老科技工作者的称号。

1987年东华大学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成立,范老是发起人及创建者之一,并历任第一至第五届理事长,第六、七届顾问。在此期间东华大学退教协也数次被评为先进集体,这是和范老辛勤的领导工作分不开的。由于范老在这方面的出色工作,1989年先后被评上海市退教协先进工作者和市高校退管系统先进工作者,并于1995年获得上海市高校系统老有所为精英奖,及民盟市委评为“长期从事盟务工作积极分子”等称号。

范老籍贯江苏常熟。在改革开放初期,常熟、张家港一带,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但苦于缺乏技术力量,以至于在产品的选定、研制、开发、质量控制等方面均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他们找到了范老,范老时已七十高龄,不顾年老仍然义不容辞,不计个人报酬,经常奔走于上海、常熟、张家港之间,义务为他们解决各种问题。范老义务受聘的单位不下数十家,其中主要有江苏经编技术研究所、常熟市机械冶金公司、常熟市碧溪乡人民政府等,范老至今在当地不少企业中仍享有良好的声誉。  (原机械学院  叶益香)

品 丝 瓜

时令夏菜,品种丰富,而丝瓜仍是我的最爱。丝瓜属葫芦科的草本植物,原名叫“吊瓜”,因其成熟后瓜瓤是纵横交错丝网组成,故改称“丝瓜”。最早产源欧州南部和亚州西部,由“丝绸之路”途经印度传入我国南方。丝瓜与别的瓜类不同,炒菜做汤特别喜欢跟蛋搅合在一起,“丝瓜炒蛋”、“丝瓜蛋汤”,可称得上丝瓜菜中的名特。那口感黏黏的、香香的,加之翠绿与淡黄色彩的搭配,往往不由人清心爽口、增添食欲,百吃不厌。

“东家墙根种丝瓜,西家院里开黄花。”丝瓜和南瓜栽植相同,常见农家院落周围墙头窗边的棚架上,重重叠叠的绿叶,老藤嫩茎向上缠绕,五瓣黄花映日醒目,淡香弥漫,蜂蝶繁忙;随之花瓣下的茎干渐渐变粗,就长成了细细长长的小丝瓜。瓜身显露一条一条的细纹,形状有的直、有的弯,犹如一条条小青蛇。偶尔微风吹过,一摇一摆。此境,融融的生机韵味,实在令人赏心悦目,相映成趣。

最令人称颂的是,丝瓜似乎具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品性。一旦老去,茎藤枯萎,瓜的表皮蜕变成又黄又薄的外壳,如采摘下来,搓壳剔仔,留其丝络,既能用于洗刷餐具,也可用来沐浴擦身。宋代诗人赵梅隐曾以《咏丝瓜》诗云:“黄花褪束绿身长,白结丝包困晓霜;虚瘦得来成一捻,刚偎人面染脂香。”来赞颂。

其实,夏天的瓜果中,丝瓜的“文化底蕴”远远要比南瓜、西瓜、冬瓜、苦瓜来得丰厚。尤为宋朝,许多诗人留下笔墨,大诗人陆游更是别出心裁用丝瓜瓤洗砚而留下“丝瓜涤砚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佳句。另有,君端的《春日田园杂兴》诗:“白粉墙头红杏花,竹枪篱下种丝瓜;厨烟乍熟抽心菜,策火新乾卷叶茶。草地雨长应易垦,秧田水足不须车;白头翁妪闲无事,对坐花荫到自斜。”又有,杜北山的《咏丝瓜》诗:“寂寥篱户入泉声,不见山容亦自清;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所以然,如若丝瓜亦称“诗瓜”、“思瓜”,那也是名正言顺,美哉乐也!

丝瓜除了食用,也有药用价值。它具有清凉、利尿、活血、通经、美容、减肥、解毒、健脑之功效,它的根、叶、花、藤、仔、皮等均可作药。可以说,丝瓜浑身全是宝,历来备受推崇。

不过,每每品尝丝瓜或仰望棚架上的丝瓜,偶尔也令我浮生联想,而感慨万千:是啊,丝瓜老了,没能象南瓜那样越老越红,绚彩夺目;它是那样默默不语,随之瓜藤枯萎蜕壳形成“丝络巾”,但还心甘情愿,留作多用。这种可歌可泣“春蚕到死丝方尽”难能可贵的品性与精神!又何尝不是激励和感悟我们如何对待人生价值观的绝妙写照呢?由此,我想到了当今已退休下来的老人。虽说年老的体质不能像南瓜越老越红了,但年老的精神生活不能像丝瓜越老越空!况且,丝瓜老了还是有作为的。那么我们人啊,难道还不及于区区柔嫩的丝瓜吗?                       (晚晴文社  史克勤)

父亲的往事

时间确实过得很快,转眼间父亲去世快要三年了,回忆起在父亲病床边的那些时日,历历在目,父亲直到临终,头脑都异常清醒,断断续续谈起自己往年的那些经历。

父亲出生在1919年,祖籍是江苏嘉定,明代时祖上为官到了河北青县,成为青县的大姓,连村中祠堂的匾额也大书为:“江南世祖,冀北名家”。他的爷爷曾是很有名望的乡间医生,曾治好过不少疑难杂症,在爷爷的教诲下,他学会了读书识字。幼年时一场霍乱在农村流行肆虐,只有姊妹几个和父亲活下来,家道衰败了,他16岁离开家乡,到天津做学徒,后在一个远亲介绍下,参加了国民党军队,开始了十几年军旅生活。

在天津的那段时间里,有几件事情给他留下难忘的记忆,其中一件是他曾亲眼看见日本浪人在天津中国站岗士兵的步枪托上磕烟袋锅子,当时国力羸弱,中国士兵敢怒不敢言!另一件事是在租界里,一个英国人走路累了,看到马路对面的印度人经过(二战前,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一招手,那个印度人乖乖跑过来蹲下,让这个英国人坐在背上休息。什么是亡国奴?这就是啊!父亲每谈到这里,心中总是充满着一种屈辱感。

参加军队以后,由于有点文化,父亲从一开始就做文书的工作,这也为他以后成为军需官打下一定的基础。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他所在的部队属商震将军管辖,在河南汤阴,商震率部拼死抵抗日军进攻,在三面被围的情况下仍派出炮兵逆袭日军,炸死不少日本军人。第二天,敌人派出飞机进行报复,司令部有八人被炸死,他以后还多次遇到空袭,都死里逃生。还有一次,在河南一个叫小新集的地方,一天晚上突然和鬼子发生了遭遇战,一仗打到天明,一个师竟然战死了一千多人。第二天掩埋死尸时,因为马上要撤退,就临时挖了一个大坑,一层死尸一层土,草草掩埋了。师长在祭灵时,由勤务兵架着,跪在地上哭得站不起来。父亲说起这件事,仍禁不住热泪盈眶,不能自己。在老人的心中,这场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灾难和痛苦,永远也无法随着时间流逝的。

快退到修水时,部队被打散了,有人从父亲身边经过,大声喊快走,修水大桥就要炸毁了,晚了就过不去啦。父亲强忍身体不适,撒腿向前跑去,经过大桥时,工兵正在安放炸药,过桥后最多五分钟,身后就传来巨大的爆炸声,许多掉队的弟兄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当晚在宿营地,半夜里传来枪炮声,有人喊声鬼子来啦,警卫连长提枪集合队伍,带着只剩40多人的警卫连,迎着枪声方向跑步前进,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在修水战役后期,他所在的师后撤中丢失了一个山头,退路被截断了,司令部严令当晚限时夺回。师长召开紧急会议,谈到何人带队进攻时,无人应答,这时,一个姓陈的团长站了起来,奋勇请战。此人由于平时穿着邋遢,人送绰号“伙夫头”,当时已是共产党,师长也略知一二,但因其作战勇敢,不忍加害。抗战后期此人带着队伍跑到微山湖投奔共产党去了,这是后话。师长快步来到他面前,紧紧握住他的双手,激动万分,并且告诉“伙夫头”:你放心去打,要什么师部就支援什么,如果你有个三长两短,你的老婆就是我的嫂子,你的儿子就是我的亲侄,我会把他们奉养终生。“伙夫头”很会用炮,部队冲锋前的炮火覆盖很准,随后步兵一个冲锋就拿下山头,还缴获了几门鬼子的山炮。

父亲的记忆中,随枣战役中张自忠将军抬着棺材上战场的壮烈场面、在黑夜中到部队送军饷的情景,都仍然历历在目;在长沙,“文夕大火”过后的惨景,以及人们对张治中将军不战自乱的讽刺对联,他都能一一道来。抗战中后期,他调往陕西培训后,被派往太行山区南部,开展游击战争,几经生死,才于抗战胜利前重新调回陕西,在军需学校担任教官。这段经历,父亲回忆道国民党军队的乱象:无组织无纪律,遇到敌人就躲避,军队几乎没有后勤供给,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能活下来就实属不易了。

抗战胜利后,父亲从军需学校调入胡宗南军队的绥靖公署,是少校军需(后升至中校),负责胡宗南各部的被服、粮食等军需调配工作,和平的生活没过多久,内战就爆发了,隆隆的炮声让这些只有二十几岁的年轻军官内心一片茫然。几年以后,战争愈演愈烈,在共产党地下党的鼓动下,父亲毅然参加了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开始为共产党提供胡宗南集团的军队调动和战争的重要情报,为西安的解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九八九年秋天,三姨父带着全家从台湾回大陆探亲,他的儿子随行。一次闲谈中,我的这个台湾表弟问父亲后来为什么会投奔共产党,父亲回答得很简单: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太腐败了!每每听到这些事情,我也总是在想,当时一个二十几岁的热血青年,面对这些传闻和眼前的一些事实,从看不惯到愤而走上跟共产党革命的道路,实在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解放西安时,受党组织指派,他没有离开西安,而是隐蔽了下来,西安一解放,他立即带人为解放军筹备粮草,尽快恢复城市正常生活,都无法顾及家里,这在以后西安解放40年和50年的纪念报章里都有提及,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人是不会被历史忘记的。

解放后,由于父亲在国民党军队里的复杂经历一下无法完全调查清楚,因此一直得不到一个完整的历史结论,从“三反五反”,到“反右”斗争,再到“文化大革命”,在历届运动中,尽管他一再小心谨慎,但仍免不了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最好的“运动员”。述说的回忆中,苦涩、心酸和内心的痛苦,实在是无法用语言表述清楚的。

父亲“解放”以后不久,就被下放到秦岭山里一个叫“黄牛铺”的小镇上,还好磨难他挺过来了。随着对“文革”的全面否定,父亲也获得了全面的平反,过去加在他身上的不实之词都被推翻了,重新工作,直到六十三岁退休为止。

父亲退休后不久,中国大地上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在这期间,根据相关政策,他得到彻底的平反,儿女也都成家立业,事业有成,生活终于进入无忧的境地,这对于一辈子都在颠沛流离、经济窘迫的他来说,实在也算是一个幸福的晚年吧。

父亲晚年多在病榻上度过,却仍时时挂牵着祖国的发展兴旺。时代在前进,国家在发展,当中国真正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我们对先辈最好的纪念和告慰吧。

(原机械学院  姚大同)

人生二悟


 

履之适足,

带之适腰,

味之适口,

服之适身,

得势应适而止;

贪嗜必定失适。

成功人生,

就是取得适自己;

健康与快乐,

知足常乐。

人生纸字石瓷

 

人生于世不留恨,

纸字千载不留痕;

石瓷千古会忘记,

往事滔滔莫挂心。

太多世事休计较,

计较多了生烦恼,

没有走不通的路,

只有想不通的烦恼。

 


(原长宁路校区  黄永志)

深切缅怀陈田初同志

东华大学原副校长——陈田初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 2014 7月2115 05分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64 岁。

陈田初同志系浙江镇海人,生于19512月。19695月至19759月,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期间,曾担任文书、营部书记、党委秘书、组织干事等职。1971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9月至19788月,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大学毕业后到教育部工作,先后任高教司教师培训与教材建设处副处长、高教司办公室副主任、高教司综合处处长等职。 20015月调入东华大学,任党委常委、副校长,直至退休。他历任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陈田初同志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研究工作。他勤谨治学,精于管理,在担任副校长期间,先后分管研究生和本科教育教学及校办、人事、图书馆、档案馆、退管会、财务、公共服务等部门工作。分管领域跨度大,工作性质、对象、职责变化多,他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员工,出色完成各项工作。在他的带领下,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学分制改革不断完善,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建设有了新的突破,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学生在国际国内重大学科竞赛中获得好成绩。学校取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历史性突破,并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学校毕业生得到了社会认可和欢迎。他领衔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他的直接关心下,学校出台了《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操作办法》,加大了派出进修力度。

陈田初同志思想敏锐,始终关注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与改革进程,力主把学校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陈田初同志情系师生,爱洒校园,他以学校为家,以学生为伴,以教师为友。他务实工作,管理有章,虚心倾听和积极采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他密切联系群众、关心干部成长,热情帮助教师解决困难和问题;他深入基层第一线,为申报学位点,与学院教师四处奔波,争取到上级的首肯;他关爱学生,新生报到、学生注册现场、教学课堂都有他和蔼可亲的笑容。

陈田初同志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他爱岗敬业、勤于钻研、谦虚随和、与人为善;他坚持原则、清正廉洁、襟怀坦白、严于律己;他作风民主、联系群众、办事公正、团结同志。他几十年如一日将全部的爱都无私地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为高等教育事业和东华大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一生是有坚定信仰的一生,是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为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东华人将永远记住他。

陈田初同志患病期间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顽强与病魔作斗争,得到了中山医院的全力救治,家人、朋友的悉心照料和学校领导、同事们的关心慰抚。他在重病期间仍然十分关心国家教育事业和学校的发展,对东华大学倾注了深深的情感。

陈田初同志那种热爱事业、甘于奉献的精神,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作风,潜心钻研、为人师表的风范,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老干部办公室)

怀念于振文同志

中国共产党党员、东华大学享局级离休干部于振文同志因病抢救无效,于20147 292314分在家中逝世,享年93岁。

于振文同志19227月出生,安徽宿县人。1943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6月起先后在萧铜县文教学习班任学员、萧铜县郭杨小学任校长、萧铜县斜西区任乡党支部书记兼乡长、萧铜县独立团任会计等职。194612月在华东军区供校任学员、党支部书记。194711月起在华东军区供给部任政治干事、副指导员、保卫干事。19496月至194911月期间在上海第二制麻厂军管会工作队工作。194912月在轻工业部人事处保卫科工作。19504月在上海市公安局轻卫警察总队任军事联络员。19509月在国棉十六厂保卫科任科长。19511月在华东纺织管理局保卫处调研科任副科长。195212月调入华东纺织工学院,先后任副科长、科长、副处长等职。198312月,光荣离休。

于振文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一生追求进步和光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466月,解放战争的爆发,随部队先后转战于莱阳、乳山、海阳、滨海等地。于振文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上海解放后,于振文同志被分配到上海第二制麻厂工作,随后又调到华东纺织管理局、国营十六棉纺厂、上海市公安局重工业保卫处、华东纺织工学院工作。他在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岗位担任领导工作,始终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于振文同志离休后,仍然十分关心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关注学校的发展,积极配合和支持学校与社会的各项工作。于振文同志的一生是为党的事业奋斗的一生,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必将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于振文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老干部办公室)

怀念陈越潮同志

中国共产党党员、东华大学离休干部陈越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86946在上海同仁医院逝世,享年89岁。

陈越潮同志19265月出生于浙江东阳。19495月在上海三野后勤材料处参加革命工作。194510月至19486月期间在浙江国立英士大学法学院求学。他先后在三野后勤材料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二部、三部、上海蓬莱区任职员、学员、干事、联络员等职。19527月调入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先后任教师、工会副主席。1985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6月光荣离休。

陈越潮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追求进步和光明的一生。他密切联系群众,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受到同志们的一致好评。曾连续三次被评为市纺织系统优秀工会积极分子。198512月,年近60岁的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陈越潮同志离休后仍然十分关心国家现代化建设,关注学校、社区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添砖加瓦,发挥自己的作用。陈越潮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老师、好干部。陈越潮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老干部办公室)

怀念郭惠兰同志

东华大学离休干部郭惠兰同志因病抢救无效,于2014 7 2119 20分在上海第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2岁。

郭惠兰同志19336月生于吉林长春。19497月参加革命,在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工业局及商业局任干事。19548月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毕业后,她先后在上海华东纺织局、上海第二印染厂、上海纺织局教卫处工作。19816月调入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先后任美术系、服装系教师。19891月光荣离休。

郭惠兰同志,一生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她从教近三十年来,为人师表,以校为家、爱生如子。她设计的纺织品设计图案近四千余张,获上海纺织局奖励三十余次,并被广交会外商采用。同时,她设计的服装设计作品选送香港评选。她的作品还多次在国内外获奖:1981年获中纺部纺织图案设计奖,1984年获上海美术馆纺织品设计入选奖,1986年在日本大阪纺织美术作品竞赛中获奖。

郭惠兰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追求进步和光明的一生,是为党的事业奋斗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郭惠兰同志离休后仍然十分关心国家现代化建设,关注学校的发展郭惠兰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老师。郭惠兰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老干部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