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华大学建校7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书育人东华“好老师”和“大先生”。他们在教书育人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书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为传承和发扬东华精神,讲好老一辈东华人的奋斗故事,退休党委联合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暨老教授协会,推出“锦绣东华,春华秋实”系列老教师个人回忆文集。
我是黄元庆,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的一名退休教师。在我四十多年的教育和职业生涯中,亲身经历了纺织和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与变迁,见证我们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的茁壮成长。
成为一名全国优秀服装设计师
我的故事始于1964年,当时我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第三印染厂工作。在那里,我从事图案设计,包括服装面料、室内装饰等,工作得到了认可,我获得了全国图案设计一等奖,并被评为全国优秀设计师。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专业技能,也坚定了我对艺术设计的热情。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坚持我的专业工作,并没有停止创作。1978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我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时刻。1980年我调入上海纺织局产品研究室。
1983年,我作为中国代表参与了巴黎国际流行色协会的活动,受纺织工业部的推荐,成为该协会的中国首任代表,三次赴法参加年会。
(1983年,赴法国参加国际流行色协会会议)
投身服装设计教育事业
1984年,我调入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开始了我的教育生涯。那时,东华大学的服装学院还没有正式成立,我参与了学院的筹备工作,服装学院1993年正式成立,是全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二级服装学院。我不仅教授艺术设计,还参与了多项重要的教育项目,我曾被国家教委选中,参加负责制定艺术类考试的考核标准,这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我提出了以色彩构成和现代感为考核重点,这一提议得到了广泛认可。
我还参与了国际交流项目,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推动了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参与到全球合作。1991年,我被韩国《世界设计》列为卓有成就设计家。1999年,我们服装学院加入国际时装院校联盟(IFFTI)并作为中国大陆地区成员代表参加了首次年会。
(1999年,赴印度参加国际时装院校联盟 IFFTI年会)
主编出版了《服装色彩学》《色彩构成》《钢笔画表现技法》《印染图案艺术设计》等20多本教材。后受学校推荐担任上海市高校美术高级职称评委会成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设计及水彩组成员。
(我参加编写的部分教材)
(刊登于2001年7月19日《人民日报》)
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在服装、设计领域的知名校友。我担任工美89级班主任时的学生叶寿增创办了之禾时装品牌,他的夫人陶晓马是我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夫妇重视并反哺母校的教学科研,推动和发展丰富多样的校企合作项目,近几年与母校合作设立了“东华大学MFA上海之禾时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东华大学创意服装设计学科发展教学基金”“东华大学之禾卡纷教育基金”等等,其企业先后聘用百余位东华学子。
(2018年4月,学生叶寿增受聘为学院顾问教授)
(2021年10月,陶晓马、叶寿增再向母校捐赠设立教育基金)
在服装学院初创期间,我于1997年-2000年担任了学院副院长,我的工作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认可,我获得了学校和上级部门颁发的不少奖项,这是对我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贡献的认可。
教育与艺术,一辈子的追求
2002年退休后,我依然关注着服装学院的发展,继续在学院组织的高级时装进修班任教,也办了两次画展丰富了校园文化。我看到学校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也面临着挑战,希望学校能够继续保持其在纺织和服装设计领域的领先地位,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2008年,时任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吴楚武出席我的水彩水粉画展开幕式)
(2016年,我的油画展开幕式)
(2017年,被评为上海老教授协会先进个人)
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自豪,我见证了中国服装设计教育的成长,也为能够为学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感到荣幸,我们东华大学建设一流的服装设计学科是有扎实基础的。现在,我期待着服装学院能够继续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设计师,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时尚产业做出贡献。
(2017年,被授予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国家纺艺术设计终身成就奖”)
寄语青年学生
对当今同学们要说的话很多,就写到这页信札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