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华大学建校7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书育人东华“好老师”和“大先生”。他们在教书育人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书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为传承和发扬东华精神,讲好老一辈东华人的奋斗故事,退休党委联合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暨老教授协会,推出“锦绣东华,春华秋实”系列老教师个人回忆文集。
南开之根,东华之情
我1961年17岁时离开上海赴津就读南开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分配在农村中学教书。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我以高分被南开录取,师从数学家(也是革命家)胡国定先生进行信息论领域的研究,毕业获得学位后进入南开管理学院,从此开始数十年的科研育人生涯。在南开沐浴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并作为主要成员承担了我国管理学科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经费250万元),参加的单位有中科院、复旦、西安交大、南开等,我作为最主要的成员几乎独立完成南开所承担课题的主要内容,成果被评为A级,我由此而晋升为教授。
(1962年在南开求学时路经南京中山陵留影)
时值东华大学(那时仍为中国纺织大学)正筹划成立管理学院需要引进教授,学校得知我有此意向后随即委托顾庆良副院长领队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并带两个研究生交付我指导,之后人事处副处长数次亲临我家邀请,于是我怀着既舍不得南开又怀着感激之情于1995年走进了东华的大门,成为了东华的一员。
尽心尽力,回报东华
至70岁退休前我在东华工作了19年,期间在历届校院领导的支持下,我和学院其他老师团结奋斗为管理学院的发展做了一些工作。
和同事一起为学院博士点及MBA学位点建立四处奔忙,终于获得成功,使东华的管理学科上了一个台阶,后又经其他老师的不断努力,东华管理学院成为各级学位门类齐全的学院。
管理学院获得香港旭日集团的资助,建立旭日楼并冠名为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为感谢旭日集团对我院的支持以及对旭日创业过程进行总结,我带领一名硕士生走访旭日集团写成了旭日集团创业成长的一个大案例,后在符谢红老师的专业课中得到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我在东华管理学院共培养指导博士生约29名,硕士生(含MBA,EMBA)92 名,其中外国留学生博士、硕士各1名。他们有的在高校任教并晋升为副教授、教授,有的进入政府或行政部门担任领导,有的则在市场创业拼搏,成为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企业家。
在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领域我数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了学院零的突破,其中关于知识员工生产率项目获得A级评价,开拓了提高知识工作生产率的途径和方法,论文发表在顶级学术刊物上,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得上海市优秀成果奖。专著《知识工作生产率层次结构及其应用》获中国生产力学会优秀生产力理论与实践著作一等奖。此外,还曾获得省市级科研项目若干项,相应地带动了论文在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期间共出版教材两部:《人力资源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数次再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实务训练》(合作符谢红,东华大学出版社)。
数次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先后三次访学美国TEMPLE大学、BOSTON大学、UTAH大学。在TEMPLE 大学学习了经济学回国后开设了管理经济学课程;在UTAH大学达成了一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促成了Brooklyn Derr教授专访南开及东华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并将我们的一项研究成果编入一本专著《CROSS -CULTURAL APPRIACHES TO LEADERSHIP DEVELOPMENT》在英国出版;在BOSTON大学被邀请参加了一项由10几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合作项目“全球生产率发展前景”的研究项目,由此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及国家出版基金出版了专作《生产战略的理论、实践及国际比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八十年代在美国一次学术会议上作报告)
引进了学院第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波士顿大学—东华大学MBA学位研读项目,多名青年教师参加该班旁听并获得去美国访学及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这对提高我院师资质量及学院MBA项目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由于上述成绩,我先后获得校长奖和“优秀老师”称号。同时由于社会上的影响被上海生产力学会聘为理事会顾问。由于坚持教师风范以及与学生的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在我70岁即将退休之际博士生及硕士生主动策划了一次大型的庆贺活动,当时的校领导、学院领导及南开校友均出席,为我的职业生涯画上了难以忘怀的句号。
(在70 岁退休会议上讲话)
老骥伏枥,愿尽余力
今年我已退休10年,已是年过80的白发老翁,但是对于探索未知事物以及追求知识依然充满了一种好奇性。正好,校关工委和退教协邀请我参加研究生院的督学工作,我怀着对研究生培养的关心以及对东华感情,投入到了督学工作中,认真完成各项工作。
听课。每学期至少听15次的课(一般我都听17次以上)。我自己曾是讲坛上的“老手”,尽管学生反应尚可,但总觉得与优秀的教学相比自知尚有许多差距。通过督学听课发现一些优秀教师,他们有深睿的思想、广博的知识面。对于这样的老师我出自内心的敬佩,每次课程结束我都要求学生一起鼓掌向这位老师致敬,这一要求都能得到学生的响应,从而对教师起到了一种激励作用。学期结束时总结报告中我都认真把这些教学优秀的老师汇报给研究生院,有利于推广和发扬。
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现有教学的不足之处,我提出对于研究生层次的教学要增加学生的自学内容,课堂上要增加互动环节等等。还发现有的课程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有的则心不在焉乃至睡觉,从而引发我酝酿一个带有学术研究性质的命题: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和讲授方法才能吸引学生产生兴趣?
督学过程中还完成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试卷的检查发现不足之处并明确指出供研究生院及相关学院改进。
目前大学的发展趋势是研究生入学人数已超过本科生人数,研究生招生中专业学位人数已超过学术学位人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日益成为国家急需的人才。本人在南开指导过我国第一批专业学位MBA学生,并观察社会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工作及发挥作用的情况,认识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国家建设及提高我校声誉的重要性,于是撰写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若干建议》,从培养目标、案例教学、校外导师遴选、学位资格标准等方面全面论述了专业学位培养的方方面面并建议研究生院关注,组织专门会议进行探讨。
参加数届督学组活动,发现督学组成员都是退休的老教授,他(她)们大部分虽年过60,但是依然充满朝气,活泼开朗,给人以启迪。我要向他们学习,努力站好最后一班岗,为东华,为教育事业尽献余力。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已是白发苍苍,但是每当看见朝气勃勃的年轻老师和学者正在超过我们,心里不由自主的产生高兴之情,真正的“大先生”将由他们中间产生,他们将会使东华发出无愧于“211工程”称号的夺目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