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华大学建校7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书育人东华“好老师”和“大先生”。他们在教书育人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书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为传承和发扬东华精神,讲好老一辈东华人的奋斗故事,退休党委联合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暨老教授协会,推出“锦绣东华,春华秋实”系列老教师个人回忆文集。
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伴随着解放全中国的隆隆炮声诞生,跟随着新中国的建设脚步成长。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我们就把自己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回首进入社会以来走过的数十年,自己的工作、学习经历过几个阶段、几次转折,面临着一次次人生角色转换。
一是从中学生向工人身份的转换。我是67届高中生。1968年11月,被分配到上海人民电机厂当工人。二是从工厂职工向大学生的转换。1977年10月,当国家宣布恢复高考后,我第一时间报了名并成功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学习。虽然晚了整整10年,但还是实现了上大学的夙愿。三是从大学生向大学教师的转换。1982年7月,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哲学专业,获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学位。同年9月分配到华东纺织工学院(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室任教。直至2012年11月退休。四是从在职教师向退休教师的转折。从2012年11月退休至今,也有12个年头了。
1986年,马克思主义教研室更名为社会科学部,我任部副主任。1989年10月至1990年10月,我被教育部推荐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哲学系做访问学者。1991年3月至1998年7月,担任社会科学部(系)主任。1996年起,任东华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直至2012年11月退休。
几十年如一日,我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工作,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教书育人,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并带领思政课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果。曾获“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学研究‘突出贡献奖’”。
我在多年的教学与研究中力争做到:
第一,精心组织教学、注重教学质量。
为了取得典型经验,便于提高面上的教学,我依据“精彩一课”的要求和设想,精心组织实施了数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精彩一课”,收到一定效果。“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看德治支持法治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意义”一课有幸入选2002年全国第二批高校思政课“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上海入选2人)。2005年,由我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第二,关注教育理念创新,注重新教育理念实施。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我力求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原则,创立了“五要素”教学法,即:自学阅读、提问评析或要点概括、重点讲授、习题练习、专题讨论相融合。启迪学生思考问题,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课程整体功能。
2012年,我临近退休前出版的《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一书是集数十年呕心沥血于高校思想理论教育事业的经验和体会结晶。本书围绕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主题,探究了“现代教育视野下的师德教育”以及“服务于教育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
第三,重视教学研究,努力实现教学与科研一体化。
我努力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为科研的选题,长期重视教学研究。结合教学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课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公开或内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0多篇。一些教学研究论文被全国与上海市重要文集收录。
在3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生涯中,我获得多项教学与研究奖项。由我主持的省部级以上主要奖项有:1、论著《改革:中国现代化之路》(学林出版社93年版)获1995年度上海市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优秀研究、宣传成果著作类三等奖;2、教学录像片“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看德治支持法治的理论依据和意义”入选第二批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思政课)“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2002);3、课题《以邓小平理论“三进”为核心,切实进行“两课”整体改革与建设获2001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4、主编教材《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获2004年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第四,注重学科引领,努力提升教学与科研整体水平。
我还注意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自1982年至今,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学术月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以及《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理论版)等重要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60多篇。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48本(独著、主编)。
我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逻辑、创新思维、领导科学、统战理论和社会发展等。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效的学术专题主要有:1、发展哲学研究。代表作:(1)《实践主体论》(独著,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2)《发展哲学研究论纲》(独著,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2、辩证逻辑与创新思维研究。代表作:(1)《辩证逻辑与现代思维(第二版)》(独著,东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创新思维概论》(主笔,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2011年第二版);(3)论文:概念摹写与规范现实作用的提出和发展,《哲学动态》2010年第12期。3、领导科学研究。代表作:(1)《解读和谐社会领导力》(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2)《领导力大观》(独著,东华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1版);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统战理论研究等。
担任人文社科学科带头人期间,东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成绩显著。1993年,社会科学系成立,实现了从公共教学单位向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教学单位的转型。1999-2005年,相继获得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行政管理(后发展为“公共管理”)等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招收硕士研究生。实现了人文社科专业层次的提升。为这些学科的硕士点的成功申报与建设我竭尽全力,并为这些学位点开设了数门高质量的学位课程。
鉴于我的教学与研究成果,荣获多项个人荣誉称号。鉴于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力,我担任了全国和上海市多个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
我于2012年11月退休。2013年12月起,担任东华大学老(退)教协副理事长至今,2014年2月起,担任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关工委分会常务副主任至今。退休以来,我心系教书育人的热情依然。我加入了校关工委讲师团和老教授咨询组,视其为教书育人舞台的延伸和拓展。
退休近12年(2012.11——2024.6)来,为学生预备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辅导员、青年教师骨干等开设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40多个专题的党课(讲座)约200次,听讲人次超2万。还参与了大学生思想咨询活动,与青年学生沟通思想,漫谈人生。近年来,先后被学校党委聘为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讲师团成员。
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以来,主持完成了2项教育部关工委课题,7项上海市教委关工委课题。主持的课题分别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课题“特等奖”(3项)、“特别优秀奖”(2项)、“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主持的2020年教育部关工委课题报告收入《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课题研究集萃》一书(纪念教育部关工委成立30周年系列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为指引,我深入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主持承担有关课题(含1项重大课题)多项。2013至2023年获得各类优秀论文奖和课题奖项达30多项。撰写的《论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发展——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坚持宗旨意识的讲话精神》一文入选2014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理论研讨会”。撰写的论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宣示我党治国理政全新格局》《论习近平的领导战略智慧》分别在2015年上海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以及2016年上海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研讨征文活动中荣获优秀论文奖。论文《全人类共同价值:回答“世界之问”的中国智慧》一文被评为上海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理论征文活动优秀论文(2022年11月)。
担任人文学院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期间,人文学院关工委数次被评为上海市教委系统及校级优秀基层关工委。本人2020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2021年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
我的成长历程说明,努力和机遇不可分。现代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国家给青年学生提供了大量成才机会,但最后的成功还要靠自身努力。成功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得最好。安心本职,乐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做出不平凡贡献,就是最大的一种成功。
21世纪,我们将迎来第二个百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的实现。现在的年轻人,正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历史将会见证新的一代的辉煌!
主要奖项
1、1997年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教育奖。
2、2001年获上海市高校“两课”优秀教师。
3、教学录像片“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看德治支持法治的理论依据和意义”入选第二批全国普通高校“两课”“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
4、2003年获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奖、东华大学教学名师奖。
5、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被评为2005年度上海市精品课程(主持人)。
6、2006年获上海市统一战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03—05年度)
7、2008年获东华大学首届校长奖。
8、2013-2014、2015-2016、2017-2018年度东华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9、2016年被评为“上海市教委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东华大学优秀党员”。
10、2018年被评为上海市退管系统“老有所为精英奖”。
11、2020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12、2020年获评“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突出贡献奖’”。
13、2021年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
14、2023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先行先试’先进个人”。
担任社会职务
全国辩证逻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全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事长;
上海市逻辑学会副会长、顾问;
上海市统战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哲学学会理事;
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理事;
上海市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