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华大学建校7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书育人东华“好老师”和“大先生”。他们在教书育人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书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为传承和发扬东华精神,讲好老一辈东华人的奋斗故事,退休党委联合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暨老教授协会,推出“锦绣东华,春华秋实”系列老教师个人回忆文集。
1956年,我进入华东纺织工学院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并担任物理教研组党支部书记和基础部副书记。“文革”中在“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回校后负责管理游泳池,后来任化纤自动化和电气自动化两个专业的辅导员。
从1977年1月开始到退休,主要担任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留学生办公室负责人,筹备团代会、学代会,任校团委书记和青年工作部部长,筹备教代会兼任校工会主席;二是主持学校基本建设工作;三是去无锡校区任校长。下面说说我的主要工作情况:
一、齐心协力,做好我校留学生工作。
1977年1月学校调我去留学生办公室任负责人,当时状况是办公室和留学生之间、中外学生之间关系不融洽,甚至有些对立。每天总有人把餐厅的杯子、碗、盒子甚至饭桌台板玻璃都放到我的办公桌子上。据反映,中国学生不尊重留学生风俗习惯常有发生,留学生对住宿安排意见非常大。最让我难忘的是,一天下午我看到一位尼泊尔学生在阅览室看画报,我就坐到他对面,问他:“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困难,要办公室解决吗?”他说“老师,我们和办公室之间没有关系。”就走开了。这件事对我的促动很大。不久,我们多次组织留办工作人员和中文教师学习教育部有关留学生工作方面文件和外事工作纪律,分析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整改措施。接下来,分别组织餐厅工作人员、中国学生及部分任课老师学习有关文件精神,以解决留学生反应强烈的生活服务问题为抓手,制定整改方案,经各方充分讨论修改后组织实施。根据当时条件组织调整留学生住宿和餐厅工作人员,并经过修缮改善了留学生用餐环境和厨房操作间环境。在此基础上修改和新建立一些规章制度,特别是有关留学生学习方面的规章制度,同时组织办公室人员和中文教师分别和留学生一对一交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各方面的关系明显改善,留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有留学生在走廊黑板上写到:谢谢办公室老师。后来我们总结,为改善当时的状况,从留学生意见最大的生活方面着手整改,最后落实到抓好留学生的学习,看来这个思路和方法是成功的。1997年底我校留学生办公室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集体。
二、学校的基本建设工作成了我的终身职业和兴趣爱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高等教育和全国其他战线均迎来了快速发展机遇。那时我们纺织部属高等学校共同的不足是校园占地太小,各类用房紧缺,不适应当时办学需要。华纺这方面情况更为严重,好的是纺织工业部和上海市对我校都很支持和关心,积极落实征地扩大校园和增加投资。故学校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参加校园基本建设工作。此时我也有幸加入到这支队伍,任基建处处长。
我是学校纺织系毕业的,从未接触工程建设,对这样的技术管理岗位很不适应。为了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我知道世上没有学不会的事情,决心边干边学,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工程师。于是请朋友从同济大学借来12本有关建筑方面的书籍,工作中认真向实践学,向工程技术人员学,尽快适应基本建设工作,团结全体基建处同志着手启动多项单体工程的准备,如新教学大楼18层27000m²,研究生大楼14000m²,纺化实验楼7层58000㎡,二栋住宅7层6000㎡,留学生事务楼5层3000㎡,幼儿园1100㎡等,当时学校的总要求是抓紧准备分年实施。在建设过程中每个单体工程要达到开工条件很多方面要筹措和落实,如资金、钢材水泥,还要有一个符合实用、经济、美观的工程方案及全部施工图,比较麻烦的是要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有时为了一个图章要跑几十次。
多年来在学校领导关怀和同仁们的帮助下,通过学习和工程实践,我得到了锻炼、增加了才干,从不适应到适应基建管理岗位,较好的完成了学校交给的任务,我也非常感谢学校的培养,感谢同事的帮助,有几点值得说说: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华东纺织工学院重归纺织工业部领导,当时部里规定我院的办学规模为5000人,为了适应学校发展,扩大校园占地面积和新建各类用房,在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下,于校园南侧东到铁路红线,南至安西路,西止于上无三十厂的区域内,从1979年底到1986年左右,在我参与下分期分批新建近6万㎡动迁房,安置近700户居民,共征地175亩,除去安置等用地外,扩大校园面积108.5亩。
②我在主持学校基本建设工作期间共完成了教学科研、生活设施、职工宿舍、动迁安置等各类用房29栋,约15万㎡。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值得一说的是,基建处全体工作人员为完成工程,从来没有完整地休息过一个暑期,不怕苦,不怕累,精神状态可嘉。和上海其他高校相比,在同类型房屋中我们的造价最低,而且在10多年的建造过程中,没有用过高价水泥和钢材,这是高校中绝无仅有的。
③在我不主持学校基建工作后,由于情况熟悉,又有兴趣,对延安路校区的各类新建和改扩建工程都不同程度的参与,大家也认为我是基建的一员。
④松江新校区建设启动后,前一年半的时间内,我每天乘班车去工地上班,参加过新校区规划讨论和修改,并负责室外工程,如主干道环路、五座桥梁、上下水管线等工程项目,从设计到实施的协调。也提出过一些加快进度节约投资的建议。如三座内桥请设计院改为箱函桥,这样可以节约制桩打桩时间。又如主干道环路建议取消道路两边各4m的人行道和侧石使路面直接和绿化连为一体,这不仅节约投资和施工时间,道路造成后更简洁,更美观,也更便于管理和使用。
⑤退休后也从未间断过对延安路校区新造和改扩建工程的参与和尽力。我曾和当时的领导谈过,我身体状况很好,80岁之前,你们人员紧,我可以负责具体项目。85岁之前,参加图纸和现场问题的讨论,也可以常去工地现场看看,85岁之后只参加讨论,不去工地现场查看。
⑥在我退休前后参加或参与学校的基本建设工作四十余年,在完成那么多的工程建造中,既有很成功之例,也碰到不少曲折和矛盾,故有不少故事可以说说,列举n例:
(1)延安西路和中山西路交界处多层立交工程移位。
这个多层立交工程原先的设想位置要占用我校1930弄4幢住宅楼、第九学生宿舍、留学生楼和餐厅整个地块,当得知消息后,经多次讨论对策,及时请该项目设计负责人到现场察看,汇报学校的困难,同时,建议将多层立交工程向北向东移至居民区,当然这样做会增加一些投资,但是解决了学校的办学困境,也会改善整个地区的环境。经设计院讨论后接受了我们的建议,将工程建为目前状况。
(2)留学生3号楼从7层改为18层。
这个大楼原来的设计方案是7层,1万m²,与市有关部门多次讨论修改过六稿,在快要定稿时,市规划局提出延安西路要扩宽,项目不能批。若这个楼不造会影响学校很多工作安排,于是我们改为18层,13000㎡的方案,由于离第六宿舍的距离较小,新方案只能压延安西路规划红线(规定高层要离开红线5到8m),经多方努力,最后市规划局批准了我们的新方案。
三、到无锡校区任职。
93年底无锡干部管理学院并入我校成为中国纺织大学无锡校区,94年3月底纺织总会人事司宣布我任校区校长。到任后边熟悉情况边努力使校区正常运行。当时总感到千头万绪,成天忙于应对。没几天急人的事情来了,听说银行帐户无款,可能付不了水电费,接下来也发不了工资,于是,只能向学校借款救急。不久我去纺织总会有关部门请求帮助,才使94年校区的事业费和基建投资有了结果,但是校区全年总支出的缺口仍然很大。
在校区发动教职员工狠抓学生课堂纪律和考场纪律,以稳定教学秩序,通过这项不花钱的工作,既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推动了并校工作顺利开展。使大家认识到校区要办好只有提高教育质量,争取招收全日制学生才是出路。经过多次座谈分析校区现有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只要填平补齐一些不足,94年是可以招收全日制学生的,问题是94年没有招生计划。不久,经多方努力得到纺织总会和教育部有关部门的支持,到5月底确定了94年校区全日制大专和成人大专的招生计划,大家都很高兴。
在校几十年工作经验也让我深刻认识到确保教学质量是我们办学人对社会,对学生的责任,否则学校是不能生存的。为衔接新生进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做好师资培训,落实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及确定任课教师及筹措资金,分二批购进70台计算机,配备好两个计算机实验室,安装好学生用英语电台,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在全日制教学计划中大幅增加计算机和英语学时数。在这些措施落实的过程中,全校教职工积极性很高,都忙起来了,对校区发展增加信心,他们说“现在真正开始办大学了。”
新生进校后,召开全校区大会,除了总结工作外,明确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办好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并提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号召,改善了校区到处乱草的环境,建造了丁香紫薇等10个园。校区多次被无锡市评为绿化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等。
96年发生过两件事,第一,江苏省组织高校在册学生统一考试计算机,内容有笔试和上机两部分,且规定学生上机考不得在本校进行,结果我校区获得无锡市高校生均分数第一。第二是无锡市举行英语演讲比赛,参加对象规定为外资企业中方员工、中学教师,高校在册学生。比赛共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比赛结果我校区获得一等奖一名,三等奖二名。这在无锡市引起很大反响。
在总校领导和校区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不仅完成了并校工作也使校区初步走上了正规办学的道路,当然也扩大了中国纺织大学在无锡市的影响。
几十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深感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份工作只要认真去学、去专研,就一定能干出新成绩、闯出一片天地来。我也非常感恩身边一起工作的同事和领导,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才有我的今天,才有我们为学校从华东纺织工学院到中国纺织大学到东华大学的发展贡献的机会。我忠心祝愿我们学校事业蒸蒸日上,祝福东华明天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