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华大学建校7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书育人东华“好老师”和“大先生”。他们在教书育人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书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为传承和发扬东华精神,讲好老一辈东华人的奋斗故事,退休党委联合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暨老教授协会,推出“锦绣东华,春华秋实”系列老教师个人回忆文集。
我196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1980年进入华东纺织工学院工作。
华东纺织工学院是一所“因国家需求而创建,应国家需求而发展”的学府。新中国成立伊始,在黄浦江畔、苏州河边,那里有着新中国最先进的纺织工厂,集中了全国最大的纺织产能。但与巨大的产业规模相伴而生的,却是日益严重的环保与能耗问题,纺织工业年排水量约居我国工业排水量的第4位,其中80%是印染废水,且其回用率不到10%,这是制约纺织工业发展最大的“坎”。1976年,在方柏容教授的带领下,学校成立纺织三废治理教研室,方柏容教授独具慧眼,我们是全国最早设立“环境工程”专业的高等学校之一,早在1978年开始就开设“环保短训班”继而设立环保专业本科和硕士,并培养博士研究生。
(1990年与第三届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合照)
如何办好我校的环境工程专业?我的体会是要在深入研究环境类人才需求发展教学和科研之外,还要多与纺织企业合作,研究及解决他们的环保问题,提升纺织行业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治理水平,我国是世界第一纺织大国和强国,纺织行业的环保科学也应走在世界前列。
1982年,教育部成立了环境学科专业委员会,下设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二个分会,我有幸成为了专业委员会委员,参与起草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承担了面向全国高校环境专业的《环境监测》、《环境学概论》等教材编写,其中《环境监测》教材已经出版了第六版,成为了环境类教材发行量、使用量最多的教材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考虑到纺织产业的需要,学校支持我带领团队在纺织印染集中区设计了几十座污水厂,我们在污水达标排放方面获得30多项发明专利,连续十年获得省部级科学进步和发明奖,为东华增光添彩,更为纺织事业保驾护航。
(1999年与学生一起在纺织废水处理工程现场)
2008年,我们团队申报的“印染废水大通量膜处理及回用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纺织印染企业如何减少污染?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减排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COD是评价水体污染的综合性指标,国际上对于印染行业设立的COD标准是每升水150毫克,而我国设定的标准更为“严格”――每升水100到80毫克。对于这一标准,难度相当大,“大通量膜”技术就是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所谓“大通量膜”,简言之就是用于过滤印染废水,减排COD所采用的孔径较大的膜。国外在处理印染废水时,一般不用膜技术,较多采用活性炭吸附,但是后者成本较高,我国大规模的纺织工业显然承受不起。如果要使每升水的COD从100毫克降低到80毫克,活性炭吸附的要价大约是膜的两到三倍。既要减排环保,又要降低能耗。我们团队将目光瞄准“膜”技术,国外利用膜技术主要用于海水淡化、饮用水等高精领域,而我们把它引入工业领域。我们在引入的同时将“膜”技术进行改良,把膜的孔径放大,对多种原料组合“调配”,最终确认4种组合,在扩大孔径的基础上,保证膜的强度,提高其寿命。由于国际成熟膜技术的孔径要么小于0.05毫微米,要么大于几毫微米,他们的膜孔径在0.1毫微米,正好介于国际成熟技术之间,属于“国际空白”,已经获得了专利。利用这一技术,可将印染废水的回用率从10%提高至最高的45%,一般水平也在20~30%之间。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回用率达到20%,就可以节约4.6亿吨水。在项目获奖庆贺之余,我深深感受到一项真正有用的科研成果没有十几二十年的攻关是出不来的,搞大的科研项目,一个人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之所以能获奖,最主要的原因还在团队合作,我们项目团队的最大特色就是专业齐全,能力过硬,从设计、施工到管理、调试,每个人都能发挥特长。
(200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交流)
2009年退休后,我仍然很忙碌,经常应企业、协会的邀请参与交流和宣讲工作,我喜欢搞环保研究,这已经是我的生活习惯了,如果停下来身体反而不舒服。我们做这些工作不为了别的,只要废水治理得好,对社会有益,老百姓满意,就是对我们的最大嘉奖。
(参加2016年全国纺织行业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工作会议)
(参加2018年“纺织之光”长丝织造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活动)
(2024年11月赴新疆塔里木大学开展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