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顾克铮先生

发布人:陈维亚发稿时间:2024-09-03浏览次数:30

        我是1955年华东纺织工学院机械系纺织机械专业本科毕业生蒋柏春,毕业后留校在顾克铮先生领导的金属热处理教学小组当助教,业务上受顾先生指导30多年。顾先生的舍小家为大家、一心扑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在材料学院建院30周年的纪念时刻,我心情不能平静,回想起与顾先生共同奋斗的一件件往事,感受到他真是一位受人敬佩的“大先生”。

   50年代初,顾克铮先生放弃私营企业(上海申新九厂)的高薪,受聘进入华东纺织工学院,任机械系金工教研室副主任,兼金属材料热处理教学小组组长。他教学认真,常在晚上到自修教室为同学答疑,尤其对工人出身学习上困难较多的同学更是关心有加。他认为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必须建好实验室和开展科学研究。于是顾先生安排我长住浙江大学(当时交通大学已西迁)取经,还去了南京工学院等高校参观学习,取经回来我就参与了实验室的设计和设备购置,取各家所长,建成的金相热处理实验室达到了当时的专业水平,并在院内率先开展科学研究(钢铁液体碳氮共渗),这充分展现了顾克铮先生的高瞻远瞩。

 1956年暑假,顾先生安排蒋永椿和我到上海汽轮机厂技术科和热处理车间实习,该厂有耐热钢等多种合金钢的各种热处理,使改行而来的我们有了如饥似渴学习专业的机会。顾先生还组织我们翻译外文文献,并出版发行,提高我们的外文水平,顾先生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让我深切感恩。

 50年代末,我国外汇困难,用于盐浴液体渗碳的氰化钠供应难以为继,各厂在技术革新中产生了“603活性炭盐浴液体渗碳”工艺。当时顾先生任上海机械工程协会热处理学会理事,他积极支持此项工艺,在讨论会上支持工人出身的技术员发言,鼓励继续努力、改进完善。促使603工艺在各厂推广试用,解决当时的困难,也提高了我院的声望,为随后试办“热加工”专业打下了基础。

  1960年初全国科技赶超大会在上海闵行召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亲临会场,作了《急起直追全面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报告,鼓舞人心。顾先生参加了会议,增添了他搞科研的勇气和信心,顾先生会同长春第一汽车厂和上海钢铁研究所共同接下“吸热型气氛制备、碳势控制及气体碳氮共渗研究”课题,这实际是接下三个重大课题,顾先生真是胆识过人。其中碳势控制是关键,将渗碳零件表面含碳量控制在0.8%左右,淬火后才能获得100%的隐针马氏体,表面光亮,从而使飞机汽车的重要零件获得最高疲劳寿命。由于当时正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资金极度缺乏,科研项目实施有困难,为使我国热处理工艺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提高机械零件内在质量,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我们没有条件,自己创造条件,一定要把科研搞上去。幸好顾先生在50年代对青年教师热心引导,科研力量已经成长,以顾先生为核心,王宠武、蒋永椿和我及实验室成员的科研团队已经形成,为科研攻关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技赶超大会期间,顾先生与长春汽车厂工程师交流中了解到,长春汽车厂苏联援建的推杆式连续渗碳炉内,需要很多只紧贴相挨的耐热钢载件盘,满载着渗碳零件,被定时推着向前移动,经历缓慢加热升温至920保温渗碳数小时再缓慢降温出炉的过程。载件盘反复入炉使用,经受剧烈的热胀冷缩,日久会发生变形,难以紧贴排列顺利被推向前移动,只得逐只报废。但耐热钢载件盘是高镍铬合金制成,当时我国探明的矿藏是缺镍少铬,只能依靠苏联供应,1959年国庆后,中苏关系开始紧张,面临断供危机,而美国对华禁运,连吊挂画幅的不锈钢丝也禁运。这时急需自力更生,设计不用耐热钢载件盘的连续渗碳炉,顾先生了解到这一状况,急国家所急,系在心头,反复构思解决办法,提出设计逥转式连续渗碳炉的方案。

 科研带动教学。顾先生敢想敢干,积极争取,19605月从60届机械制造专业抽出2名学生做热处理炉的毕业设计(这是纺织基础技术课教研室办材料专业的最初一小步),派我到长春汽车厂做毕业实习的准备,然后带领2名毕业生在长春汽车厂热处理车间毕业实习,回沪后请外滩机械工业部第九设计院景学成工程师指导,根据顾先生的构思,设计逥转式连续渗碳炉。同年夏,我院试办“热加工”专业,从61届机械制造专业中抽出15名学生,9名为“铸工”专门化,6名为“热处理”专门化,由金工教研室相应教学小组的教师讲授专业课程。

 1961年夏我院招收首届研究生,顾克铮先生作为基础技术课教授率先招生,选留热加工班毕业生姚守芳为吸热型气氛研制课题的研究生。同年,该课题获得上海自行车厂的大力资助,姚守芳曾常住自行车厂和该厂工程师李瑞康等一起,在顾先生指导下,开始试验制备吸热型气氛和氯化锂露点仪。

 LiCl(氯化锂)露点仪是碳势控制的关键,在顾先生带领下,我们逐渐理解了它作为感湿元件的原理,边试制边试验再不断改进,先后由王宠武、姚守芳、我和安庭珠四人接力,做成了价廉易制的氯化锂感湿元件,可以人工读取平衡温度,手工调节有机液体的滴入量,从而控制炉内碳势。后来,顾先生又请自动化教研室严隽道老师参加课题组,研究并完善了氯化锂感湿元件的结构,将玻璃仪器为主的感湿元件改为经得起碰撞的仪表元件,将平衡温度改为输出的弱电量,再接入温度自动控制仪表,显示平衡温度,进而自动控制吸热型气氛的碳势。

     1963年顾先生和王宠武用甲醇裂解法,以液体原料甲醇代替气体,制备吸热型气氛,并在上海手表四厂作为精细零件热处理的保护气体投入生产应用。

     1964年学校派我长住上海汽轮机厂,在液体制备吸热型气氛进行渗碳时,用氯化锂露点仪做了大量测试,获得“平衡温度-碳势”对应关系曲线,可以人工控制炉内气氛碳势,碳势控制取得成功。同年秋天蒋永椿老师参加广州科技大会,报告了我院碳势控制科研的进展与成果,江西洪都飞机制造厂的资深工程师立即来我院参观学习。

    1965年秋,在上海热处理厂,采用液体制备吸热型气氛渗碳技术,将丰收35型拖拉机底盘斜齿轮进行碳势控制的光洁渗碳,取得成功,上海科技局在我院召开全市现场会议,推广在现有的井式渗碳炉中,滴入甲醇+丙酮,形成裂解的吸热型气氛,用氯化锂露点仪控制炉内碳势,提高渗碳速度和钢件内在质量,该成果在全市、全国逐渐推广,与欧洲、日本的滴入式可控渗碳炉同步发展。这次会议扩展了我院在上海热处理界的影响,并为设立金属材料热处理专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顾先生多方努力争取下,1966年初,在顾先生指导下,国内第一台气体制备吸热型气氛发生器和周期式多用炉(可以光亮淬火、可控渗碳后光洁淬火、碳氮共渗后光洁淬火)由上海电炉厂试造完成,安装在上海热处理厂中,进行调试和改进完善,然后进行各种热处理工艺试验。前述多项研究成果将在此炉集中体现,最终实现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这就是顾先生的心愿。他亲自来厂指挥,北京机械科学研究院派资深工程师来沪参与,浙江大学有三个毕业班学生来做毕业论文,做好各项炉前测试和记录。无论资深工程师或是青年学生都把顾先生尊为老师,他真是一位受人敬佩的“大先生”。

 多用炉空炉升温试验完成后,装上我院研制的氯化锂露点仪和自动控制仪表,运来纯度尚可的甲烷+乙烷瓶装气源(当时气源来之不易),首先调试吸热型气体发生器,经多日反复调整,终于生成了碳势可控的吸热型气体,首战告捷,大家都很高兴,顾先生更是高兴,但态度淡定。不久,文革开始,师生返校,“停课闹革命”,多用炉调试暂停,进而闲置数年后拆除。太可惜了!(上海热处理厂原址现为凯旋绿地的一部分)

 60年代末期上海自行车厂的“可控气氛热处理自动炉研制”项目,采用了我院研制的氯化锂露点仪和自动控制仪表。上海自行车厂的该项目,获得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上海自行车厂在列举11家协作单位时,将华东纺织工学院顾克铮教授为主的课题组放在第一位。

 19783月,顾先生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回来,精神振奋,认为必须重视基础理论,要求培养的学生基础要扎实,专业面要宽。恢复招生研究生后,顾先生请物理教研室汤毓骏老师为研究生讲授统计物理和固体物理等理论课程,他叫我们也去旁听,我因教学和科研繁忙,推说“年纪大了,听不进去”,顾先生说“我也在听,你怎么会听不进呢?”,这即反映了他认真做学问的品质,又反映了他对我苦口婆心的教导。听了这些理论课,为我后来开讲研究生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国科学大会以后,顾克铮先生深感重任在肩,他在教学小组中说:“现在要为国家攻坚克难,需要提高水平”,他提出研究“微观组织结构和机械性能关系”的课题,再次为我们指点了研究方向。那时,我正在做纺织工业部机械局的攻关课题“提高片梭织机梭夹疲劳寿命的研究”,得到他的赞肯。该课题完成后获得纺织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奖。之后,又在顾先生患病期间,以此项研究课题,接下了顾先生指导的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直到毕业论文答辩。

 纺织器材行业有许多细小的钢制淬硬器件(针织机的织针,无纺布的刺针等)需要光亮淬火。80年代我国纺织业迅速发展,温州、义乌等多地的集体制纺织器材厂先后采用滴入甲醇作为保护气的光亮淬火,这都是顾先生当初打下的基础。

 顾克铮先生听共产党的话,靠拢党组织,响应党的号召,积极要求进步。母亲故世后遗给的定息,他认识到取定息也是剥削行为,主动要求退掉属于他的无锡丽新纱厂的定息,由蒋永椿老师陪同他去无锡办理手续。

 1986年初顾克铮教授从美国加拿大探亲回国,顾先生与金属材料热处理教学小组成员合影。

金工教研室及金相热处理实验室全体成员合影:王宠武 陈守百 顾克铮 蒋柏春 沈永安

前排右为顾克铮先生

  顾克铮先生在探亲期间,看到国外报道已将高聚物和陶瓷提高性能,广泛用作工程材料,并已编入大学教材。回来后,积极建议院、系领导增设材料工程专业,为此他不顾年迈体弱,协助校系领导到纺织部,教育部呼吁筹建材料工程新专业,物色师资,制定教学计划,推荐国外教材。还建议请海外教授来我校授课,加强国际间的交往。成立梁溪唐氏奖学金,自己出资1万美元,动员海内外亲友捐资8万人民币(受顾先生委托,我曾去无锡,到他表弟李副市长家中办理相关手续),动员香港知名纺织实业家唐翔千先生捐赠19.3万美元,成立唐翔千教育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青年教师。可见他的拳拳报国之心,也是他听党话,跟党走的努力表现。

 顾先生爱校荣校,报效祖国之心及其学术成就,受到校内师生和校外同行的尊敬和爱戴。虽然他已离开我们30多年,但回忆起与他共事的一件件往事,他的音容笑貌仍然在我眼前浮现,他为我校做出的贡献,我们是不会忘记的,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后记:退休32年来,每当触及科研事项时,就会想到恩师顾克铮先生,很想写篇追忆。值得写的事件越想越多,但年迈智衰,难以写就文章。感谢潘婉莲老师热忱相助,帮我编就文章的构架,让我可以填进顾先生的精华事迹而成文,再帮助润色文字,才写成了这篇追忆。但侧重于我印象深刻的科研工作,反映不够全面,而且事实表达较易,赞颂评价难以恰当完善,不足之处,还望读者见谅。

 

机械工程学院退休教师 蒋柏春

2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