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华大学建校7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书育人东华“好老师”和“大先生”。他们在教书育人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书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为传承和发扬东华精神,讲好老一辈东华人的奋斗故事,退休党委联合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暨老教授协会,推出“锦绣东华,春华秋实”系列老教师个人回忆文集。
我是汤毓骏,江苏常州人,十九岁时我离别故乡到上海上大学,1952年,我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全国统一分配的大学毕业生,来到华东纺织工学院(今东华大学)工作。
到华东纺织工学院物理组任职伊始,就遇上了名师程守洙教授。在程守洙的带领下,我踏上了高等教育战线,成为高教战线上的一名成员。华东纺织工学院成立于1951年,我和学校可说是一起成长,相依为命。我和纺大的历史档案,记录了成长的足迹、发展的过程。这些档案资料既是一面镜子,又是一个指南针,它使我们明析成败利钝,它指引我们改革创新,它让我们高举教改的大旗,永远前进。程守洙的专长是原子核,为了新中国的大学物理教育,他应邀到华纺任教,他的言传身教,使我很快走上讲坛,并参与编写大学物理教材。
1959年2月底,上海市高等教育局高教处处长曾未风召集了华东彷织工学院、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化工学院、上海水产学院和上海铁道学院等六校物理组的代表,组成编书小组,由我校程守洙任组长,同济大学江之永任副组长,他们共同主编的《普通物理学》是新中国数一数二的国人自编教材,在当时独领风骚。编写组成立后,1959年3月拟订出高等工科院校物理教学大纲(草案),由我执笔,发表在1959年的“物理通报”上。
这本《普通物理学》教材 共有七版,第六版还出了相应的简明教程,被评为全国精品教材。第七版在继承原有风格的同时,力求突出“传世经典化”、“近代科技化”和“自然科学人文化”的原则,在我国首屈全国教材建设奖大会上,荣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学科,这种学科牛顿称之为力学或物理学,牛顿用三个定律建立了力学,或说建立了物理学。考虑到物理与自然界的息息相关,物理学被称为普通物理学是不合适的,应该改称为大学自然物理学。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资源库”,自然界有很多特殊现象,令人不解,但是用了物理思想、物理手段和物理方法,就会有合适的解释。
浙江省有一个自然景观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就是鹰窠顶的日月并升。日月并升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周期性,每当九月既晦,十月之朔,游客成群结伴,登鹰窠顶看日月并升。日月并升现象是明代学者黄宗羲命名的,他想用日月食的道理来进行解释,未能成功。我在此提出一种可能的解释,供大家参考。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沿着自己的轨道不停地绕地球旋转,据天文观察,除月亮外,地球虽无其他卫星,但有两块云状物,它们和卫星一样地绕着地球转动。云状物对光线来说是透明的,光线遇到云状物,一部分透射过去,一部分像遇到镜面似的被反射回来。在日月并升现象中,人们看到的太阳和月亮,一个是本体,另一个只是一个镜像,产生日月并升的条件是云状物走进了月亮与太阳的直线距离之内,来自太阳的光线透过云状物照射到月亮上,月亮的反光投射在云状物上形成镜像。这样,地球上的人透过云状物去看日出,就同时看到了太阳和月亮。由于月亮和云状物距离,所以月亮的镜像在太阳的前面。太阳和月亮都在运动着,当镜像和太阳相互“遮掩”时,太阳未“遮掩”的部分就像月牙一样忽左忽右地闪动起来,形成合壁奇观。如果没有相互“遮掩”,日轮月影双悬东方,也使人称奇不已。
日月并升现象与观察点的位置关系不大,但以中国之大,也不是处处可以看见。这个现象只出现在极少数的几个观察点上,它们是苏州洞庭西山、天平山、浙江平湖、南北湖(鹰窠顶、云岫山)、杭州葛岭初阳台。所以日月并升这个举世无双的现象,是中国特有的世界大自然景观,应该是国宝级的。
1959年10月5日,我游了四川峨眉山后,写了峨眉山歌。峨眉为佛家四大名山之一,山中佛灯实为磷光,现在山麓开设磷厂,支援工农业建设。
峨眉山歌(摘)
峨眉山头月一轮 清光曾照谪仙尺 谪仙一去不复返
寂寞名山更谁咏 久慕雄秀甲天下 亲历始信无虚名
纵有生花妙笔在 写山写水亦无能 宇内有岳尽下风
我欢喜旅游,欢喜读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我的座右铭。我注重发现, 注重创新,收获使我激动万分。电子元电容1.602×10-19此数之谜如海洋深。经研究,我发现它的倒数表示组成电场的光子数,由光子组成的场以光速运动乃是电的本性。我站在高山上,返望经过的历程,旅游、读书,蓦然发现:啊!这就是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