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保安:为人生梦想努力拼搏

发布人:陈维亚发稿时间:2024-09-24浏览次数:84

   在东华大学建校7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书育人东华“好老师”和“大先生”。他们在教书育人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书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为传承和发扬东华精神,讲好老一辈东华人的奋斗故事,退休党委联合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暨老教授协会,推出“锦绣东华,春华秋实”系列老教师个人回忆文集。


我曾先后在交通大学动力系、清华大学核反应堆工程专业就读,后在西安交通大学从事核技术和工程教学科研工作长达30年,1991年调入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暖通教研室工作直至退休。

少年时代:立志为梦想努力拼搏

1937年,我出生在抗战前夕浦东农村,从小度过了8年亡国奴那种任人宰割、牛马生活的苦难日子,大米用来“交皇粮”,我们只配吃杂粮加野菜充饥,这是对中国人的莫大羞辱。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急需人才,干部下乡动员,1949年我被免试推荐进了中学,这使我能有机会继续上学改变了人生轨迹,并且开始听到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看到苏联电影、阅读进步文学作品。其中,奥斯特洛夫斯基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一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奋斗。深受感动和启发,这启蒙了我的人生价值基础,感到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成一个高尚的人、有作为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思考未来、规划人生、永作动力、立志为实现人生梦想去努力拼搏!


学生年代:求知的渴望

   我的学习之旅始于对知识的无尽渴望。小学时期,我便展现出对学习的热爱和强烈的求知欲,这份热情让我在1949年获得了免试直升中学的荣誉。中学时代,我不仅学习知识,更注重学习方法和思考技能的培养。这份努力让我在1955年考入了交通大学的动力机械工程系。大学时期,我更是以一种积极探索未知领域的心态,投身于核反应堆工程专业的学习,这是我对原子能研究的起点。

   1955年考入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工程系,进校之时,在兴奋、好奇、生疏之余,更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自知人不聪明,基础又不如来自大城市生源,但当班团支部书记又不能比他们差,只能加倍努力来弥补,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优良,才能有威望、号召力。因为自己在中学读书时,从班长到选到学生会主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学习较好。当然还有工作态度认真、与人相处的群众关系。

 1958年选派去清华大学核反应堆工程专业攻读原子能。因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曾经受到拟用原子弹袭击的威胁和恐吓,1950.11.30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朝鲜战争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们将采取必要措施,以应付军事局势,”记者追问:“总统先生,这是不是说正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杜鲁门公然答道:“是的,我们一直在积极考虑使用它。”1955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1985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国务卿杜勒斯发表声明说,红色中国胆敢侵犯台湾,美国将使用原子弹。

工作期间:专业与责任的交织

我从事教育工作30+9年。培养核科学与工程人才30年,参加秦山核电站总体工作、大亚湾核电站人员培训以及863和国家某些重大科研项目。

在此期间,有我们的许多学生跟随老一辈科学家隐姓埋名来到西北核基地,在以下所述极端艰苦和极其简单的条件下,勒紧腰带,横下一条心,开展数年的“两弹一星”研制工作。地理条件艰苦:青海省金银滩,因开满黄色的金露梅和白色的银露梅得名,西部歌王王洛宾所作“在那遥远的地方就在此处,四面被祁连山脉包围,外人难以进入此地。平均海拔3200m,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65%,初到之期,人员普遍出现头晕、胸闷、乏力、气短、甚至流鼻血等不同程度高原反应状态。年平均气温为-0.4℃,山头终年白雪皑皑,不长一草一木,气候多变无人居住的沙漠地带。当地有句话:“这里一年只刮一次风,一刮就刮一年”。居住条件很简陋:帐篷、点煤油灯、蜡烛,以后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入住新建的简易宿舍。生活条件很原始:喝的水来自河边的冰块或积雪加热融化,吃的青稞面、谷子面、土豆和萝卜;三年困难时期,定量低,吃不饱,不少人都浮肿。领带组织开荒种地,上山打猎,下湖捕鱼,共克时艰。工作条件很差:为了尽快造出原子弹,当时只有一个口号“响了就是最大的政治”,工作人员不顾放射性对身体的辐射,也不怕烈性炸药对身体的伤害,夜以继日的奋战在基地会战的岗位上运用它们对事业的热情,高超的科技智慧和扎实的理论功底,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迎来了东方惊雷般巨响,实验了一代人的原子弹梦想。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意义。周总理说:“现在再也不会没有人理睬我们了。迫使美国调整对中国的敌对不承认政策。”尼克松在1967年10号《外交季刊》杂志上刊登文章称“我们根本不可能永远把中国排斥在世界大家庭之外了……”1971年我们中国重返联合国为常任理事国,使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有参与权,话语权,.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签署《上海公报》中美打开了外交大门,由此,各国元首纷纷踏上北京与中国建交,从1972年-1976年4-5年之内,据统计共有17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改善国际环境,否则的话,我国的改革开放就不可能这么顺利。陈毅外长说:“现在我的腰杆子硬了。”邓小平在1988年10月24日报告中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两弹一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当今,“两弹一星”进入世界前列,其精神永放光芒,研制者丰功伟绩永垂史册,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及其人生价值观为人学习。   

    在高校教育工作的39年里,我从助教一步步成长为教授,这是我专业成长的见证。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家决定发展核电,在上海成立了728工程设计队,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拟建设重水反应堆,当时还在西安交通大学核反应堆工程专业工作的我受派参加协作任务,先后赴上海728院、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参与了相关的研究和设计工作。

   1981年,我和朱继洲教授在1981年编写出版的《压水堆核电站的运行》,这是国内第一本介绍百万千瓦级大型压水堆核电厂的专著。

   1985年,我被国家核工业部聘请为高等学校核反应堆工程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1991年,我调入中国纺织大学,从核科学与技术专业转向建筑设备与环境专业。在新的领域,我以一名小学生的姿态,从头学起,通过参与实际项目,走出校门参与建筑行业工程,不断积累业务知识和实践经验。起步很艰难,必须从头学起。我的教学重点始终是方法、思路和眼界。我相信,通过正确的引导,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让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认为,高校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才,立德树人。我们应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开拓精神的人才,他们能够探索和解决全球性的挑战。

  一学业务知识组织和参与绍兴汽车站、百货公司、上海中兴综合商厦中央空调设计,从中学习和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实现了初步“扫盲”;

  二学工程技术。受聘浦东工程质量监督总站机电安裝技术顾问。三年时间内参加了几十个建筑项目期中检查和竣工验收,看到国内一批施工图纸以及工程实体质量评定标准;

  实践经验。与上海市四建集团合作,承担上海建科大楼、上海第一福利院大楼机电安装技术负责人,又受聘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安装质量管理、光大会展中心-质量监督等程项项目,向工人师傅学习技术和经验,增长了才干

  四学工程全貌。一个完整的建筑工程项目,应有土建结构、机电安装、室内装修三部分祖成,三者之间既有分工差别,也有内在的密切联系,作为一亇合格的施工技术人员,必须精通一项又能兼熟悉其它两项,了解工序全过程,才能相互配合,掌握全局。

 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情商。我严格审查设计图纸、施工方案,确保工程质量,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始终坚持廉洁自爱的原则。权力越大,风险越高;小节不慎,大节难保。我始终坚守不受贿、不拿回扣、不去娱乐场所、不参加私人宴请、不参加工程类各项决标等五项处事原则。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始终做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由这三个关键词组成:教育、教师、人才。教育决定着人类今天,也决定着人类明天;不重视教育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不重视的教育的人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人。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被称为灵魂工程师,培养出优秀人才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所谓优秀人才应具备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品行端正、业务精湛、为国效力的时代新人,教师又被叫做凭良心工作职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乐于奉献和敬业精神尤其重要,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人才是目标,中国要成为人才大国、创新大国,除引进人才之外,立足国内培养,大批一流人才的重担落在教育工作者身上,这既是职责更是历史使命。


退休生活:积极发挥余热

   退休并不意味着我停止了工作和学习。我继续参与校外建筑工程,如上海古井假日酒店的机电安装技术负责人,以及百联集团西郊购物中心的工程部总师室负责人。这些经历让我对建筑工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我也积极参与校内的学生工作,如老教授咨询、研究生督学组,以及校讲师团。应学院安排2013年开始给高年级学生开设“压水堆核电站课程。通过自学撰写了多篇讲座内容,旨在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掘他们的潜力。

  


寄语同学们:对未来的展望

   大学生活主要特点是生活上要自理,管理上要自治,学习上要高度自觉,因此主动性在大学学习中势必不可少的。就主动性这一点,俞教授告诉学生大学里的老师不会在像高中时期逼着大家学习,而更多的是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传道授业解惑,这就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与老师进行沟通。大学教育具有最明显的专业性特点,因此俞教授还就同学们关心的专业前景进行了一些讲解,他说:“每个专业的设立必有它存在的原因,很多专业也并不像学生们自己心中所想象的那样悲观,其实大学就是学习知识,扩大知识的地方,慢慢地你们会发现自己专业与很多领域都有交集,你们也会在这种较集中寻找到自己所感兴趣的方向,所以一开始不要悲观,不能产生负面情绪,要从新鲜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保持愉悦的心情,才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