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利民:在教育这块土地上不辍耕耘

发布人:陈维亚发稿时间:2024-10-23浏览次数:11

在东华大学建校7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书育人东华“好老师”和“大先生”。他们在教书育人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书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为传承和发扬东华精神,讲好老一辈东华人的奋斗故事,退休党委联合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暨老教授协会,推出“锦绣东华,春华秋实”系列老教师个人回忆文集。


  我1960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留校在纺化系当助教、讲师。1981至1983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化学系当访问学者,从事配位和金属有机化学的前沿研究。1986年任副教授,1990年任正教授,1994年任博士生导师,2008年任二级教授。在1990年和2000年间,连任两届教育部化学课程指导委员会委员,是学校首位在国家化学课程指导委员会任职的老师。1997年出任上海市国家级教学成果鉴定委员会委员。1999年出任上海市高校名教授讲师团成员。2008年退休。

  在职四十八年中,曾承担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化学课程(如无机化学,无机分析化学,近代无机、配位化学,金属有机及实验方法,化学英语等)。教学严谨、敬业,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欢迎。

  面向廿一世纪,主编二本教材和参考书,一本为《缺电子碳硼化合物》(高教出版社,1993年)该书结合科研,运用群论,反映近代无机化学的新领域,以开拓学生视野,启迪创新意识。另一本《简明元素化学》(化工出版社,1999年),由南开大学申泮文院士审核,被教育部评为首批质量较高的教材,也是我校首部面向廿一世纪的化学新教材。申院士写道:在吐故纳新和理论联系实际上体现工科特色,在共性规律的基础上,除旧取精,简明而有重点地剖析若干典型元素和化合物,并考虑安全和环保意识。该教材经多校使用,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本人还主审五本教育部面向廿一世纪重点教材(如《无机化学》大连理工大学袁万钟等编,国家九五优秀教材;《现代基础化学》华东理工大学朱裕贞等编,上海市精品教材;《无机化学》天津大学杨宏孝等编,国家九五优秀教材;《无机和分析化学》华东理工大学汪葆俊,樊行雪等编;《大学化学》苏小云等编)。合译二本国外高等无机化学论著。主审二套无机化学国家试题库(1995年)。

  关心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讲课竞赛,多次获取奖项,其中一位还获得当年校讲课竞赛唯一的特等奖,1995年指导的本科生论文,被评为上海市首届化学类本科生优秀论文。除此以外,还发表二十多篇教学研究论文。 1988年获校优秀教学奖和2000年桑麻奖,还获其它奖项如1993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0年国家纺织工业局面向廿一世纪基础化学改革二等奖等。

  1981年至1983年,我作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共合成和表征40余个新型化合物,并被SCI收录和引用的论文六篇。回国后,承担教育部、中国石化、市科委、教委和经委等二十余个项目,指导硕、博士生二十余名,科研方向为合成和表征新颖功能性化学品和材料及其应用(各具阻燃,屏蔽,抑菌,导电等性能),相继完成鉴定和推广的主要项目举例如下: 合成十三个系列具优良阻燃和抑烟性的缺电子硼化物,并应用于棉和涤棉织物;制得硼磷混配阻燃剂经微胶囊化应用于棉织物;合成十一个具良好广谱抑菌性的含氮配体双核稀土混配合物应用于棉织物;合成第三代具独特空穴结构的超分子大环化合物(杯芳烃),将带有可聚合基团的杯芳烃衍生物作功能基元,与高分子单体聚合,制得对金属离子(如银离子等)有高识别能力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並具优良的广谱抑菌性;无机硼化物通过复合(PET,PP)制成皮芯纤维,並赋予具有较高强度的抗中子辐射和耐燃等性能;以金属离子对PET纤维经化学镀(非电解镀覆),制得具有高导电性和强屏蔽性的金属化材料;可染晴纶纤维的功能研究等。以上列举的功能性化学品的合成和材料研究均具创新性和应用性,值得进一步拓展。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宣讲和交流,撰写的科研论文六十余篇分别发表在国内外杂志,论文多为SCI和EI收录和引用。

  本人长期从事教学与研究的感悟和体会如下:

  首先是珍惜时间,重在坚持: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
  1. 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先后在量大面广的有机、化工和无机等室承担实验,辅导习题和教学等环节,发表教研论文等。
  2. 利用暑寒假,放弃疗养和旅游,全身心投入教改,并完成以下工作:二本主编面向廿一世纪教材、五本主审国家重点教材、二套主审国家无机化学试题库(举例)、二本合译高等无机化学论著。

  3.访问学者二年期间,充分利用时间,合成和表征40多个新型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化学新领域有所突破,六篇论文被SCI收录。

  4.除繁重教学外,完成科研多项,以及指导硕,博士生和本科生,发表多为SCI和EI录用和引用的科研论文六十余篇。
  其次,不忘初心,爱国荣校: 忠诚国家教育事业为初心,爱校荣校为职责。

  1. 长期耕耘在基础课教学的土地上,贯彻少而精,启发式教学,多次在全国和上海作教学和学术讲座(举例)。

  2. 连续担任二屆教育部化学课程指导委会委员,推动国家工科化学课程教改及扩大我校的影响力(举例)。

  3. 1981至1983年间,在UCLA美国科学院霍桑院士科研团队合作科研二年,选择缺电子元素,在有机金属化学领域,运用前沿分子轨道理论,群论等瓣相似原理,以及18—16电子规则等,应用无氧无水的真空实验方法合成40余个新型有机金属配合物,并以现代测试手段如多种光谱和X线单晶电子衍射和元素分析进行表征,完成六篇被SCI收录的论文。二年合作科研期已满后,霍桑院士挽留我继续留在课题组,但我还是准时回国了。

  4. 合作科研期间,还促进霍桑院士1982年来我校讲课和国际学术交流(此前他从无访问过中国,但却到过日本多次),他对我校发展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霍桑院士在推荐信中写道“你作为中国的使者,你不仅代表你自己,也是代表你的祖国和人民,来和我们交往的,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尊重”。作为东华人是伟大祖国的一员而自豪。

  我退休已有十六年,在东华工作48年,不停顿地在教育这块土地上耕耘,自始至终遵循忠诚国家的教育事业作为初心,以爱校荣校为已任,自己的点滴成绩归功于党和国家的培育。现在我国在国际上地位与日俱增,作为教育工作者感到无比高兴,期待东华年轻人也承上启下,更上一层楼,正如毛主席在莫斯科对中国留学生所言,“你们好比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在习主席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克艰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