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政君:我对东华的前景充满信心

发布人:陈维亚发稿时间:2024-10-31浏览次数:52

在东华大学建校7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书育人东华“好老师”和“大先生”。他们在教书育人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书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为传承和发扬东华精神,讲好老一辈东华人的奋斗故事,退休党委联合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暨老教授协会,推出“锦绣东华,春华秋实”系列老教师个人回忆文集。


        我在校从事教学和教育工作37年,主要任数学教学工作,1987年起任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纺专”)副校长。1999年上海纺专并入东华大学后我担任成教学院副院长并于两年后光荣退休。



努力做一名好老师


  在文革结束后,恢复高校招生,由于当时教学各门课程的教师不多,自己除了先后任《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拉普拉斯变换》、《模糊数学》、《离散数学》、《正交试验法》等课程授课教师外,还在上海数学学会组织的数学教师培训中开设《线性代数》课程,得到了上海数学学会的表扬。这些繁重的授课任务,既锻炼了自己,也为学校当时教学需要作出了一点贡献,我于1979年获得了“上海市先进生产(工作的奖章。  

        1987年起,我担任了上海纺专副校长,主要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进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探索,并于1993年获得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成果上海市一等奖,为学校嬴得了荣誉。由于自己在教育工作中探索,特别是推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方面做了一点工作,在1991年国家教委成立高等学校产学合作教育协会时被选为第一届常务理事,后来参加了不少全国性的产学研合作工作,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帮助。

        1995年,由于学校培养应用性人才有所成绩,我和黄汉平老师共同撰写的论文《探索高工专特色 培养应用性人才》获得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会颁发的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


难忘纺专岁月


  我从1964年9月参加工作,直到2001年9月退休,大部分职业生涯都是在上海纺专度过的。学校创建于1959年,位于中山公园附近的长宁路1187号,隶属于上海纺织工业局管理,学校设4系2部(纺织工程系、服装艺术系、纺化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和基础部、社会科学部设棉纺、棉织、毛纺、毛织、印染、化纤、机械、电气、丝绸、针织、美术图案等专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注重与工厂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1993年10月,服装专业被国家教委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999年8月30日,按照国家教育部要求,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并入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全部师生也都融入了东华大学大家庭了。

(上海纺专校园)



对东华的发展充满信心


  现在东华发展很快,成立了很多新的学院,开办了一些契合当今科技发展方向的新专业。我是搞数学的,数学学科方面东华发展也很快,今年新成立数学与统计学院,这是蛮好的,数学学科的对外应用开拓得很好。我们东华大学办学历史比较悠久,1952年就办学了。当时上海的纯工科院校只有三个:一个是我们东华,原来叫华东纺织工学院;另一个叫华东化工学院,现在的华东理工大学;还有一个就是同济大学。这三个是工科类型的,因为国家重视,现在又有一些新的工科学校。这么看我们东华的工科特色还是比较明显的,在7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未来发展的底气。

  原来东华是以纺织为主的,现在东华已经发展到多学科,理、工、文都有了,东华保持了明显的学科特色。我们有一个材料学院,材料学科是很有前途的,从我们国家来说,材料里新材料的研发是很重要的,譬如说航空航天里面有好多是新的材料,譬如现在卫星返回大气层时要经历高温,能不能搞一个防高温的烧不坏的外壳?就是一个大问题,假如你能够搞保温材料搞得更好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东华的材料学科原来主要是纺织材料,如棉毛丝麻和化学纤维,现在材料研究的领取拓宽以后,东华的发展也有了广阔的空间。



寄语青年学子


   青年学生应该养成喜欢读书、喜欢专业、钻研专业的习惯,而不是仅仅为了工作,有了这些专心致志的精神,应该就不用担心难找工作了。

(2024年10月,和青年学生交流)

   大家一定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要加大加强基础教育,就是因为基础理论教育很重要,国家要富强,就是搞理工科,没有理工科,国家没有办法富强。

   要重视实习实践。同学们学的专业不一样,但大家来到上海了,这里的国际化的企业多,高科技产业强,大家可以争取很多实习实践的机会。

  青年人现在身处最好的时代,希望年轻人看准国家的需要,学好自己的专业,把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终身使命。我觉得你们这些大学生将来是很有前途的,但是一定要考虑什么?为国家的需要学好专业,这很重要。新中国刚成立时搞了两弹一星,这些科学家隐姓埋名在沙漠里面艰苦工作几十年,把我们国家两弹一星搞出来了。没有两弹一星,国家就强不起来,硬不起来。你们青年人是应该说是最好的时代,但是希望你们一定要看准国家的需要,把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终身使命。一个国家没了,你到什么地方都是任人欺辱,一个国家强了,你到什么地方都能顶住腰杆子。所以我就感到国家强大就是重视科技,特别是战略性的高科技一定要发展,一个国家强不强,就是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