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庆良:树经世济民之志,传安邦治国之道

发布人:陈维亚发稿时间:2024-11-04浏览次数:81

 在东华大学建校7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书育人东华“好老师”和“大先生”。他们在教书育人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书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为传承和发扬东华精神,讲好老一辈东华人的奋斗故事,退休党委联合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暨老教授协会,推出“锦绣东华,春华秋实”系列老教师个人回忆文集。


   

我是幸运的,1949年出生的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1971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龄已过半个世纪。后来,我有幸加入欧美同学会,先后成为国家发改委轻纺专家、世贸组织ITC/WTO和国际劳工组织ILO聘约专家。可以说,我亲历了共和国成长的每一个脚步,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每一段征程,目睹了经济发展的每一份伟绩,始终为纺织经济学领域的发展和建设竭力奋斗,书写了一位老纺织人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无悔的人生历程。 

 

负笈海外:开启全球视野,打下学术根基

我大学专业是棉纺工程,自此与纺织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全中国最早的MBA学生之一,1980年考研,我以全校第一的成绩录取并荐送上海交通大学和美国顶级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 Wharton School,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计算机科学与决策科学”中美合作培养项目,获得硕士学位,该项目集结了中美双方最好的师资力量,这段求学生涯为我正式开启了全球视野,让我平生第一次拥有了站在世界格局和全球市场来看待中国的经济管理问题。

1986-1987年,我远赴美国,前往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纺织经济系,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研修纺织经济、国际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主要从事纺织经济与国际贸易研究,重点研究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GATT)缔约国地位和纺织服装贸易,应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和定常数市场占有率模型(CMS)等工具,研究纺织贸易“四强”(即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香港以及韩国)纺织品服装的贸易竞争力与增长,相关论文发表在英国纺织学会期刊(JTI)。

1994-1995年,我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奥本大学(Auburn University)纺织经济与消费系,研修纺织产业经济和服饰消费行为。期间,正值关贸总协定(GATT)改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我作为美国国家纺织中心(NTC)项目成员参加了服装市场全球化和品牌服装消费行为的研究,主持了中国项目研究,论文发表于消费营销期刊(JCM),被评为2002年度期刊最佳论文。

1996-1998年,我访问并参加了哈佛大学纺织服装研究中心(HCTAR的课题组。作为中国子项目的中国主持,完成了研究报告《中国服装业的发展》,报告由HCTAR发表。同时,我又访问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经济系,参与实验经济学“中国承包制和棘轮效应”的课题,承担并主持其中实验设计和试验数据收集处理,署名论文发表于影响因子最高经济学顶级刊物《美国经济评论》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整个80和90年代,我有幸多次赴美国大学从事纺织经济方面的学习并与顶级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者合作,让我拥有了较为宏阔的全球视野和比较扎实的学术根基,这为我之后继续中国纺织经济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也深知西方的理论只有与中国的国情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西学中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纺织经济创新发展之路。


扎根中国:传递专家声音,助推产业升级

基于纺织工程和纺织经济的学科背景和研究经验,我在2004-2016期间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国际贸易中心(ITC/WTO)的聘约专家,完成四项相关研究报告并在联合国出版发表:《中国服装业的发展报告》、《中国服装的市场贸易结构和贸易数字化》,《欠发达国家服装业如何从中国发展中受益:现状、期望和政策》和《尼泊尔和中国的羊绒产业:发展与合作》等,有关研究成果在“中国-东盟贸易峰会”以及国际学术会议等发表。其中关于“一带一路”和联合国“2030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对接,中国纺织服装与世界纺织包容性发展的研究成果受到国际组织和业界认可和关注。

2004年5月,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在上海举办,大会由国际纺织学会和东华大学共同主办,这是世界纺织大会历史上首次在中国大陆召开的会议。我受邀参加大会并作交流发言。

同时,作为经济管理领域专家,我于2005年和2008年两次被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ILO)聘为专家,完成关于中国纺织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和劳动调查报告,同时主持了宁波服装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调研报告,出版专著《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战略选择》(2008)。在这些研究报告基础上推进了纺织行业企业社会责任(CSR-CSC9000T。作为纺织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体系,是经济行业部门中推行和实施最早的之一;其次,这些报告被采纳与发表,客观地描述了中国纺织行业社会责任和体面劳动的现状与进步,澄清西方媒体和政客的不实之词。2005年代表中国纺织界代表,参加ILO关于后配额时代三方日内瓦会议(业界、政府、工会)作了大会发言。

我多次应邀在国内外的重要会议上讲演和发言,旨在阐述中国市场、行业观点,特别是对一些重要事件(如中国入世、配额取消)发声。同时,我也为其他一些重要组织,如亚基会,并应国家纺织行业和政府所邀,进行企业和官员的培训,如孟加拉国纺织行业劳动力和人力资源培训。90年代末,分别完成“上海时尚产业”、“安徽纺织行业”、“江苏射阳印染园区”、“河南安阳针织行业”“安徽望江县纺织产业”、“宁夏羊绒产业产业集群”、“云南德宏州纺织服装招商规划”等产业规划和研究发展报告,以及多项企业的咨询报告等。

2010年开始,我作为核心成员和行业专家参与策划和实施中纺联每年一次的“纺织管理创新”培育和评选,平均每年直接考察辅导四家企业。这个过程既是推进指导,又是学习提炼,这些企业大都是行业标杆,成为各行业的学习榜样,有的被评为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奖。特别是最近几年,当全球经济萧条、市场疲软,以及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的冲击,经济行业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挑战和困境,而这些企业逆势增长,是国内行业甚至是全球发展的亮点。2016年获“中纺企协卓越贡献人物”称号,2018年又荣获“中国纺织企业十大杰出贡献人物奖。

这些管理创新成果,既是中国纺织人奋斗努力的结果,也体现了中国纺织在“一带一路”、“双循环”、“统一大市场”等大政方针下的定力和韧劲,说明实践出真知,思想指导行动,是知行合一的体现。我在疫情期间在《中国纺织》英文版、澎湃社等发表了多篇关于《疫情时下的纺织产业发展》、《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纺织业应因策略》、《“双循环”和中国纺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国“入世”二十周年纪念》、《纺织服装行业产业园的低碳之路》等,被业界与媒体广泛转发。

 

育人为本:传道经世济民,授业安邦治国

从交大毕业后回到东华大学任教,1993年管理学院成立时我被任命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


若从19771月纺织系毕业留校任教到退休,我在东华大学从事教学工作超47年,期间多次被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以及上海市育才奖,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指导学生获挑战杯全国创业计划大赛四项金奖(其中包括金奖第一和第二名),以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比赛一等,我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丁卓君获上海市优秀论文,实现了管理学院零的突破。

我还出版了《时尚产业导论》、《企业社会责任和战略选择》、《企业家和创新创业精神》等专著,为培养优秀创新人材作出贡献。


2014年退休至今,我被法国高商ISTEC、巴黎九大、尼斯大学、蒙彼利埃大学等聘为工商管理博士DBA项目的中方学术主任和总督学,为中法文化交流和合作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材贡献绵薄之力。


 “经济学和管理学本身就有经世济民、安邦治国使命,思政元素丰富,开展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有其天然优势”,这是我对经济和管理学科的理解。在我看来,经济和管理不仅是学科,更是责任和使命。几十年来,我始终深知自己最根本的身份是教师,立德树人才是最根本的国之大计。因此,经世济民之志、安邦治国之思始终融汇在我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全方位和全过程。

当学院于2017年启动课程思政建设后,我毫不犹豫地担任了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学术指导。我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为方向,先后以《管理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思政教育改革与探索》系列、《经济管理专业思政教育改革与探索》系列、《“四史教育”和专业思政教育及案例》为主题,开展了多场课程思政主题讲座,深受老师们的好评。

之后,我就课程思政案例撰写、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大纲修改,在学院教师代表、各系和党支部等多个层面开展专题研讨;参与讨论修改,指导制定《管理学院课程评价体系》;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和学院教师深入研讨。协助学院党委把牢建设方向,切实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现实背景,持续提升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能力,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该项目获中国纺织联合会教育改革二等奖。2021年底当《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案例》和《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完稿时,我应邀作序。对学院多年课程思政建设的丰硕成果倍感骄傲和欣慰。


同时,作为学校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讲师团成员,我常年为党员、积极分子讲党课、作报告。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也是我入党的第50个年头,我结合青年学子特点,打造了“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下共产党的使命”、“从科学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专题党课,通过引用大量史实讲述了1921-2021年这伟大而又不寻常的一百年里的世界大变局以及共产党人应当肩负的时代责任,在青年学子中反响热烈。报告会后,一位预备党员在学习体会中写道:“通过顾庆良教授的讲解,我深刻意识到了有技艺而无科学,无法爆发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我明白了当下的学习不应仅仅将眼界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以长远的眼光去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我还应邀为天山街道党员作二十大宣讲,为上海交通大学校友读书会作“科学革命的结构---范式革命和新质生产力”的报告。

1980年只身负笈海外求学,到如今已迈入退休后的第十个年头,我依旧奋战在纺织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浪潮中,我无怨无悔,并深感幸福。在助力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关心下一代成长工作的这些年,我努力将所学所知所感所悟倾囊相助,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时光已悄然走过半个多世纪,青丝华发之间,始终不变的是我对经世济民的求索,对治国安邦的探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殷殷期盼而勠力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