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华大学建校7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书育人东华“好老师”和“大先生”。他们在教书育人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书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为传承和发扬东华精神,讲好老一辈东华人的奋斗故事,退休党委联合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暨老教授协会,推出“锦绣东华,春华秋实”系列老教师个人回忆文集。
我是林绍基,1948年秋考入交通大学纺织系,在交大学习期间,我经历过两件比较大的事,一个是解放前1949年“四·二六”大逮捕,国民党特务搜捕交大的革命力量,几次在深夜闯入学校宿舍,逮捕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期中革命志士穆汉祥和学生会主席史霄雯被捕后牺牲;另一个是建国后1951年1月,国家需要有科技知识的大学生去参加军事干校,我们欢送班上的几个人到国家军队里去建设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这两件事对我的影响和触动挺大的。1951年秋,华东地区大学院系调整,交大纺织系作为主要力量参与成立华东纺织工学院,1952年毕业后我和其他两个同学一起到青岛工学院纺织系任职,直到1956年,全国院系调整,青岛工学院纺织系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才再次回到上海,也就是现在的东华大学。
探索教学新专业
虽然是纺织系毕业,但毕业以后实际搞纺织工作的时间没到半年。那时我国技术水平比较低,纺织工厂条件、工厂设备很差,急需进行改造以提升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工业生产质量,而要改善基础的厂房工业生产条件,首先就是空气条件,包括空气温度、湿度等。那时候厂里没有设备,也没有资料,学校也没有这个专业,所以学校叫我负责改善工厂生产和劳动条件的相关课程,但以前没有这个课也没有这个教材,也没有专门的教师、团队,因此需要自己去收集教材,看国外的资料,把它翻译成中文,自己去国内的工厂调研,比较分析,先编成讲义,靠暑假再整编成教材。改善空气条件课程开好后,有相关热能的其它课程,也是后来我主要研究的方向。工厂里有些技术问题,就一边去参加解决,给工厂的技术人员们讲讲知识;一边自己收集一些资料,对比国外根据国内情况发表一些文章。
受命参加建设核工业
我们那个时代应该说是中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代,相当困难。当时的中国和国外的工业化水平差别巨大,没有自主核心技术,首先需要学习国外技术,一直到1965年才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1970年2月8日,上海市传达了周恩来总理关于建设核电的指示精神:“从长远看,要解决上海和华东地区的用电问题,要靠核电”。中国首个自主核电——秦山核电站即以“七二八工程”命名。1973年,组织把我派出去参与“七二八工程”。核电站是进行核能、热能、机械能和电能逐步的能量转换,我负责热能系统的设计,确保系统的冷却速度,保证系统不会有爆炸和泄露放射性物质的风险。我在这个项目中工作了7年,1980年回到华东纺织工学院。这个项目最后建成了秦山核电站,也是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
持续热工领域科研
1980年回到学校后,我主要从事热工方面的教学工作,担任热工教研室主任,继续从事教育与科研工作,也经历了这个专业从机械系到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转变。在我做科研的过程中没有跟随其他老师,主要都是自己搞,通过在学校工作当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自己去学习、研究、分析,然后写文章发表,直到1992年退休。退休后我也偶尔会给一些公司里的工程技术人员讲课,搞一些技术设计,参加纺织学会等一些专家学会的活动。
我们这一代是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力军,主要精力是搞中国的工业化,后来第二代工业革命是信息化,到现在是第三代了,已经是人工智能平台了,现在的中国也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工业的领先者,正向工业强国迈进了。作为一名历史过渡时期中的小兵,现在的我虽已无法随工业革命快速转变了,但也要站好自己的每一班岗,为国家工业发展、人才培养尽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