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勋伟:扎根针织领域 培养出色人才

发布人:陈维亚发稿时间:2024-11-22浏览次数:88

 在东华大学建校7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书育人东华“好老师”和“大先生”。他们在教书育人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书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为传承和发扬东华精神,讲好老一辈东华人的奋斗故事,退休党委联合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暨老教授协会,推出“锦绣东华,春华秋实”系列老教师个人回忆文集。


      1936年11月出生于浙江宁波。1961年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系本科毕业,1965年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工程系研究生毕业,毕业后留校,专注针织专业的教学和科研。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逐渐成长为针织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职时曾担任中国纺织大学纺织二系主任、纺织工业部针织专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外学习开阔视野

1982年,我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支持下和另一位老师一起赴英国利兹大学做了两年的访问学者,作为学校到利兹访学的第一批学者,我能明显感受到当时国内外纺织专业和产业的巨大差距,两年访学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也使我结识了当时纺织领域的不少知名研究者,开拓了国际视野和交流,回国后,我继续担任系主任,学校也开始不断派出访外学者,在理论引进和融合适应教学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在专业上的国内外差距在慢慢缩小,到现在一些领域已经能够在国际领先了。这也证实了工业发展与国际交流学习对于相关学科和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投身针织科研教学

作为我国首批针织技术研究人员,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针织新工艺新技术、针织物舒适性能研究,曾承担原国家经贸委创新项目“细旦涤纶针织物编织工艺研究”、“大豆蛋白纤维针织物编织工艺研究”等,研究成果为“针织骨架复合材料研究”、“双针床保暖织物研究”、“双针床经编机编织工艺”、“针织骨架增强材料研究”、“细旦涤棉、涤麻产品开发”等,共参与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0余篇。主审了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织学(第2版)》。主编了《针织工程手册:纬编分册(第2版)》,主要介绍了纬编针织与针织物的基本知识,圆形纬编、平形纬编和袜类的原料与产品、生产工艺、织造与准备设备、辅助与检测装置、主要工艺参数与技术经济指标、车间生产条件等,供针织工业的广大工程技术与科研人员及技术工人、针织贸易从业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工商企业管理人员等查阅参考。


我的学生现在大部分在企业中发展我国纺织行业,也有继续在高校中传承培育纺织人才的,其中我的学生李炜,是我指导的我国针织工程第一个博士,现在已经是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针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副校长,工作和科研成果都非常出色。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宋晓霞教授也是我曾经的学生,在服装舒适性和功能基础上的数字化针织织造技术和传承文明的手工编织技术的结合研究中做了不少工作。

在我看来,我没有做过什么大项目,也没有获得过什么大奖,但扎根在针织结构领域,始终服务于针织工程的教学和科研,也是我自豪的一件事,希望国家和学校能继续重视纺织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纺织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寄语青年学子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经历了国家发展的困难时期,从60年代初,个人口粮定量就开始全面压缩,各地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等严格限量供应。国家当时对我们教师给予了足够的关心,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月工资是58元5角,主要就是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不讲究什么生活质量的那种生活需要,生活都很节省,每月大概还有个10块钱左右的节余吧。我记得把第一个月工资中节省下来的10元钱换了几十斤上海市的粮票,就这样养活一家人。

(2024年12月26日在家接受学生代表采访)

         我们现在的青年学生成长在国家富强的美好时代,希望大家多加珍惜,争取在学业上取得好的成绩,国家发展需要有更多的科技突破,期待同学们秉承报国之心,作出一些贡献,成为国家需要的出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