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利民:为祖国教育事业,坚守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

发布人:陈维亚发稿时间:2025-02-20浏览次数:74

在东华大学建校7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书育人东华“好老师”和“大先生”。他们在教书育人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书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为传承和发扬东华精神,讲好老一辈东华人的奋斗故事,退休党委联合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暨老教授协会,推出“锦绣东华,春华秋实”系列老教师个人回忆文集。



     1956年入学华东纺织工学院,毕业后留校在纺化系当助教、讲师。19811983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生物化学系,在美国科学院院士霍桑的研究团队当访问学者,从事配位和金属有机化学的前沿研究。1986年任副教授,1990年任正教授,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在1990年和2000年间,连任两届教育部工科化学课程指导委员会委员,是我校首位在国家化学课程指导委员会任职的老师。1997年出任上海市国家级教学成果鉴定委员会委员。1999年出任上海市高校名教授讲师团成员。2008年退休。




自强不息,勤于教改,潜心教学

     在职四十八年中,曾承担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化学课程(如无机化学,无机分析化学,普通化学,近代无机、配位化学,金属有机及实验方法,化学英语等。站好讲台是教师的职责,教学严谨、敬业,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循序渐进的思维和跳跃式思维相结合,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面向二十一世纪,化学基础学科要关注与本科密切相关的其它交叉学科,除旧取精,我主编了两本教材和参考书,一本是《缺电子碳硼化合物》(高教出版社,1993年)该书结合科研,运用群论,反映近代无机化学的新领域,以开拓学生视野,启迪创新意识;另一本是《简明元素化学》(化工出版社,1999年),由南开大学申泮文院士审核,被教育部评为首批质量较高的教材,也是我校首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化学新教材。申院士写道:在吐故纳新和理论联系实际上体现工科特色,在共性规律的基础上,除旧取精,简明而有重点地剖析若干典型元素和化合物,并考虑安全和环保意识,该教材经多校使用,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本人还主审五本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重点教材,如大连理工大学袁万钟等编的国家“九五”优秀教材《无机化学》;华东理工大学朱裕贞等编的上海市精品教材《现代基础化学》;天津大学杨宏孝等编的国家“九五”优秀教材《无机化学》;华东理工大学汪葆俊、樊行雪等编的《无机和分析化学》;华东理工大学苏小云等编的《大学化学》。此外,合译两本国外高等无机化学论著,合审二套无机化学国家试题库(1995年)。

     关心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讲课竞赛,并多次获得奖项,其中一位还获得当年校讲课竞赛唯一的特等奖,1995年,我指导的本科生论文被评为上海市首届化学类本科生优秀论文。除此以外,还发表二十多篇教学研究论文,提倡循序渐进和跳跃式思维的结合,以及形象化的辅助教学手段。 1988年我获校优秀教学奖和2000年桑麻奖,还获其它奖项如1993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0年国家纺织工业局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化学改革二等奖等,体会到教学要不断更新,以充实教学结构、体系和内容,为科研提供可靠的基础和保障。

立足前沿,结合应用,研以致远

1981年至1983年,我作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在生物化学系美国科学院霍桑院士科研团队和前沿实验室做科研,着重在配位和金属有机化学领域,共合成和表征43个新型化合物,在国际杂志上发表六篇论文(如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Chemical Communications、Inorganic Chemistry等等)并均被SCI收录和引用,合作科研的经历拓宽了视野,积累了经验,为后继科研打下了基础。

回国后,相继承担教育部、中国石化、市科委、教委和经委等项目,指导硕士和博士生。科研的特色为结合和选择学科和边缘学科前沿(如缺电子元素和稀有的稀土元素),以及结合和选择与东华有关学科密切相关的课题(如赋予材料多功能特性),科研方向为合成和表征新颖功能性化学品和材料及其应用(各具阻燃、屏蔽、抑菌、导电等性能,相继完成鉴定和推广的主要项目举例如下: 合成十三个系列具优良阻燃和抑烟性的缺电子硼化物(这些硼化物都可相互转化和衍生),并应用于棉和涤棉织物;制得硼磷混配阻燃剂多个经微胶囊化应用于棉织物阻燃;合成十一个具良好广谱抑菌性的含氮配体双核稀土混配合物应用于棉织物;合成第三代具独特空穴结构的超分子大环化合物(环芳烃),将带有可聚合基团的环芳烃衍生物作功能基元,与高分子单体聚合,制得对金属离子(如银离子等)有高识别能力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并具优良的广谱抑菌性;无机硼化物通过复合(PET,PP)制成皮芯纤维,并赋予具有较高强度的抗中子辐射和耐燃等性能;以金属离子对PET纤维经化学镀(非电解镀覆),制得具有高导电性和强屏蔽性的金属化材料;可染晴纶纤维的功能研究等。以上列举的功能性化学品的合成和材料研究均具创新性和应用性,值得进一步拓展。以上科研中有时用到的合成所需无氧无水的真空玻璃仪器和设施,也由自己设计成小型实用仪器装置经上海有机所加工使用。我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宣讲和交流,撰写了科研论文六十余篇分别发表在国内外杂志,论文大多为SCI和EI收录和引用,从而体会到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引入最新学术成果和技术,使教学内容更为前沿和实用。

珍惜时间  重在坚持 不忘感恩


        一个人能力有限,努力却无限,以正能量经常激励自己,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极宝贵的财富,天下无难事,铁杵磨成针。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我,先后在量大面广的有机、化工和无机等室承担实验、辅导、习题和教学等教学环节,工作负荷大,数十年如一日站在三尺讲台执教,注重启发式教学和理论联系实际,发表教研论文等。利用暑寒假,放弃疗养和旅游,全身心投入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中。除本学科教学和科研,还积极联系专业实际,连续二届参与印染新工艺技术骨干培训班教学工作,期间深深感受到王菊生老教授充分利用时间,能上能下勤奋实践,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学校负责教学的孙俊康副校长对东华基础学科的大力支持有关;大连理工的双眼近盲的袁万钟老教授用歪斜的字迹写信给我以教学经验解答和探讨,曾说基础课教师要尽心尽职,也耍充分利用时间,在科研上用小经费也可写出具高质量的大文章;我室王青娥老教授眼疾体弱还帮我制作科研和教学所用的对称性极高的帋质廿面体模型;我室的黄渭鑫老师为我的两部教学著作内的图表设计尽心尽力;华东理工的胡英院士作为国家工科化学课程指导委员会主任,不仅在科研上有杰出成就,而且基础教学质量突出,并不断创新各化学领域教改的的实践精神,以及他的教学科研双肩挑的理念均是我学习的榜样和方向。在此,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爱国荣校


       忠诚国家教育事业是初心,爱国荣校是职责。长期耕耘在东华基础化学的田地上,尽心尽职,教书育人,教学相长。在担任教育部化学课程指导委员会委员期间,贯彻国家教学方针,制订教学大纲,编审教材,合审题库,并在全国和上海作学术讲座和经验交流,扩大我东华的影响力。多次参与国际交流,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生物化学系作访问学者期间,还促进霍桑院士于1982年访问中国,在东华参观和做学术报告,深得师生的欢迎,此前他从未来过中国,但却多次访问过日本,通过来华访问,霍桑院士对我校系的发展和成就倍加赞赏,加强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在我二年作访问学者合作科研即将完成时,院士曾挽留我继续在团队内科研,我婉拒准时回国,院士在推荐信中写道:“……做了博士后研究员的工作,科研成果有创新性如在铑化学领域开启了一个新领域、组内其他人会继续做下去……作为中国的使者,你不仅代表个人,也代表你的祖国和人民来和我们合作和交往的,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尊重……”作为东华人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回顾在东华从入学至今,历经七十一年之久,本人所取得的点滴成绩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卓越的东华精神,东华各级领导和老前辈们的帮助,学院系的关心,以及同仁们的大力支持都密不可分。期盼东华的年轻人,发扬东华的卓越精神,奋发图强,攻坚克难,为东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