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保安:探出一条“智能+管理”的新路来

发布人:陈维亚发稿时间:2025-03-06浏览次数:57

在东华大学建校7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书育人东华“好老师”和“大先生”。他们在教书育人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书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为传承和发扬东华精神,讲好老一辈东华人的奋斗故事,退休党委联合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暨老教授协会,推出“锦绣东华,春华秋实”系列老教师个人回忆文集。



        我是杨保安,19381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绍兴。回望这一生,在国家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我有幸从一名钻研飞行力学的学子成长为投身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人民教师。  


求学与初入科研:从飞行力学到管理科学

        1956年,我考入西安航空学院(后并入西北工业大学,国防七子之一),主攻飞行力学。1961年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次年继续攻读研究生,1965年顺利毕业。那时的我,满腔热情地参与无人机与水下航行器的研制工作,团队成果曾获集体奖状。然而,时代浪潮推动我不断探索新领域。1981年,我有幸作为访问学者赴西德柏林工业大学交流,期间在德文期刊发表论文并被EI收录,这段经历让我深感国际学术视野的重要性。 1986年,是我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晋升副教授后,我调入西北工业大学管理系,担任系统工程教研室主任,正式转向管理学科的教学与科研, 1991年我晋升为教授。



转型管理学科:扎根东华,开拓创新

1993年我被引进调入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在管理学院,我曾任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还兼任国际科学技术发展学会(IASIED)中建模与仿真(Modelling and Simulation)技术委员会成员。在这里,我找到了毕生深耕的领域——管理决策分析与智能决策系统。 

 我始终坚信,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管理科学。自1988年起,我连续主持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率先将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人工技能技术引入管理决策研究与实践领域。其中,“多目标优化决策的人工智能方法”获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的“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结合的银行贷款风险管理”项目被基金委评为“优”,成果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年报,并获专著资助。这些研究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为行业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育人与学科建设:薪火相传的使命

教书育人是学者最深沉的责任。我先后培养了30余名硕士、博士生,其中13人取得博士学位。1999年,我荣获“上海市育才奖”,这是对我教学工作的莫大肯定。在学科建设上,我与团队不懈努力,1996年组织全国管理信息系统学术年会,推动学院学术影响力。作为学科带头人,我为管理学院的学科建设付出了很多努力,我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1996年组织并主持了全国管理信息系统学术年会,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影响力。1999年,管理学院成功获批管理信息系统硕士点,这是我和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更大的目标——为管理学院争取博士点。我深知,博士点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关键平台。为此,我不断努力,带领团队积极申报。2003年,管理学院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圆了我们多年的梦想。这一成就标志着学院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后续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研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回望与感怀:以担当书写人生

从西北工大的无人机实验室,到柏林工业大学的学术交流;从飞行力学的精密计算,到管理决策的智能探索,这一路充满挑战,却也充满惊喜。我常想,学术的使命不仅是创新,更是传承。如今虽已退休,仍欣慰于看到年轻学者们继续攀登高峰。 期待东华大学在当今的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培养出契合时代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祝东华大学发展越来越好!祝学生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2025年3月4日师生看望采访杨保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