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是环境学院教师刘振鸿,1981 年 9 月我有幸考入了东华大学,成为原华东纺织 工学院纺织化学系环境工程专业的一名新生。1985 年本科毕业后,我留校任教,一直 工作到去年 8 月退休。
从一个满怀憧憬踏入校门的青涩学子,到如今两鬓斑白、告别讲台的退休教师, 在这段近 40 年的教育旅程中,我不仅亲历了我们学校由华东纺织工学院到中国纺织 大学,再到东华大学的发展变迁,更是见证并直接参与了我们环境学科从初创时的单 一专业、十几位教师、在 2 个临时棚屋里做实验的小教研室,发展到如今拥有二个一 级学科、多个专业和 100 多位教师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二级学院。
今天受邀再次回到母校并站上这个讲台,心情非常激动。站在这里回望过去,内 心也是无比感慨,同时也深切体会到教育家精神的三个维度,即:传承、创新和奉献。传承:是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时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创新:是面对时代课题时敢为人先的锐气;奉献:是看到学生超越自己时的由衷喜悦。这三个维度构成的立体坐标系,正是我们锻造新时代强师队伍的精神罗盘。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最根本的职责,上好每一堂课不仅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更是对教育的敬畏。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刚留校时前辈老师就曾同我说过:要将课程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从自己理解到能够清晰地传达给学生,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我们那个年代,从留校到能够走上讲台,中间需要经历许多环节。现如今,随 着科技的进步和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多媒体、互联网、物联网甚至人工智 等工具的不断加持,对高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年轻教师更是需要快速成长起来。这就需要我们付出加倍的努力,始终保持对教学的满腔热情与无限的耐心以及对那神圣的讲台怀有深深的敬畏之心。
今天,当我们运用VR 技术展示课程核心时,当通过智慧课堂实现教学互动时,请永远记得:技术手段可以迭代,但教育者的匠心永不过时。那些深夜备课的灯光, 那些反复打磨的教案,那些被汗水浸透的讲稿,才是教师职业最闪亮的勋章。
科研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高校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科研是创 新的源泉,作为教师应致力于探索新知识,解决科学问题,推动学科发展。同时,也 要平衡好教学与科研工作关系,结合人才培养,推动新知识的传播,为社会提供源源 不断的智力支持。
我很荣幸,我曾经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 步一等奖二等奖、上海市育才奖等等在内的多项荣誉,是对我工作的最好肯定。但我 也深知,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学校提供的广阔平台和支持,更是团队合作的力量。环 境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我所获得的所有成绩离不开我们当时有一个强大的 团队。正所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希望我们的年轻教 师能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珍惜团队合作的机会,扮演好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充分发挥自己在团队中的特长和作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学生是我们教师工作的中心,教育家精神最动人的光芒往往绽放在师生心灵相契 的瞬间。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用积极的心态感染学生,努力成为他们知识积累 及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等到多年以后,当教师节问候从各地涌来;当毕业 30 年的学生还特意邀请你参加他们的聚会,当毕业学生握着你的手,感谢你当初对他做过或 说过也许你自己都已经忘记了的事情时,教师的幸福感油然而生。这种穿越时空的情 感联结,印证着教育最本质的力量——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灵魂对灵魂的滋养。希望青年教师们永葆这种赤子之心,让课堂成为点燃理想的火种,让实验室化 作启迪智慧的殿堂。
各位青年教师,你们是东华的未来和希望。希望你们能够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牢记初心,勇敢追梦。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书写属于你们的辉煌篇章!
谢谢大家!
(来源:刘振鸿教授在2024年东华大学退休教师荣休仪式上的发言)